沈文洁
摘 要:有效的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育课堂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传统的教学观一直束缚着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体育教学的实践,在教学中就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动教学;体育课堂;学习兴趣
本文以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以“师生互动”概念为中心,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广泛参与、学生在愉快氛围中获得良好发展为归宿,从语言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等方面研究了体育课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互动问题。
一、现代体育课堂的普遍现象
(一)过分注重内容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的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单向的传授、解惑,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现有水平;有的教师把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全部灌给学生,唯知识独尊,知识成了中心。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却处于教育的边缘,进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过分强调教师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备课时,教师致力于钻研教材,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往往被教师忽略,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要求去做,课堂气氛沉闷。这样,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取得实效。
(三)过分关注课堂的效率,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都得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通过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淡化了课堂教学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学生)的作用,未能让学生正确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没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成功的乐趣。
二、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生生及师生与课程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和影响,这种交互和影响不是一次性或间断性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可又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是围绕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一般都在室外進行。要实现体育“互动”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育观,全面看待学生的挑战和考验能力。如果一个教师只着重自己的口才、威严和居高临下的的教学风格,一味地追求在某一时段里完成某些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那么,“互动”就没有时空、氛围和可能。因此,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给“互动”教学以时间、空间和存在的可能。
其次,教师还要对“互动”教学的真谛及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互动”,不仅仅是“形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由内而外的行动,才是“互动”教学所要追求的。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心动”才能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必须要研究学生,必须要把教学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迫切需要的东西,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动,进而自觉自愿地与教师形成互动。
三、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中人、环境及其它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的各种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策划者和组织者,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以“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种策略值得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欲望
体育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但是,并非每堂体育课都能形成互动。有时光有教师的主观愿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会形成“师动,生不动”;有时学生没有共同目标或兴趣爱好,出现“我动,他不动”的局面。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笔者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二)讲究策略,实现良性师生互动
“互动—交流”并非对每个人、每堂课都会产生好的结果,即使这堂课中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也不一定是好课。只有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师生都处于良性状态下的“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三)实现师生教学的升华
课堂中教师的“导”是互动的关键,“主导”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主导“过弱”,由于学生年年纪小,往往摸不着方向,容易走弯路;如果教师主导“过强”,不免又要滑入旧的教学轨道。因此,如何把握好“度”有待于教师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形式多样。对体育“互动—交流”教学模式作了尝试和研究之后,笔者深深地感到: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体育教师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几节体育课,而是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国外课堂互动教学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科学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使课堂真正互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