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华 陈酉
摘要:高中生富有思想,有朝气,若教师引导得好,学生不可能无精打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天性,发挥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组织适合学生天性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文人统一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创设情境 生活 联想 绘画
高中生学习语文,课堂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高中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最终使高中语文教学得以升华。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活动应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一、创设情境,进入角色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为了省事,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搞课堂活动,一本书,几支粉笔,从头串讲到尾,学生们似懂非懂的听着,打铃下课,一节高中语文课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慵慵懒懒,学生们也像没睡醒一样,无精打采,就这类高中语文课的实质而言,已经偏离了高中语文新课标关于发展孩子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如此原地踏步,不求变革,势必会被淘汰。
高中生富有思想,有朝气,若教师引导得好,学生不可能无精打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天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组织适合学生天性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文人统一的最高境界。
高中语文课堂如同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在学习《雷雨》时,我摈弃了传统教学的串讲方式,而是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对情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创设课本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绎角色,真正感受角色的情感世界。教室就是舞台,一位女同学扮演鲁妈,一位男同学扮演周朴园,另一位男同学扮演鲁大海。周朴园先上场,看见桌上的雨衣,开始和鲁妈对话,扮演周朴园的男生很沉稳,完全显示出了一名高中生的思想性和剧中人物鲜明的个性,他道貌岸然,眉头紧锁,若有所思,面对剧中人物鲁妈,既好奇,又惊讶,最后转变成惊恐,又不得不故作镇定。鲁妈的扮演者则强作镇定,回答的有板有眼,一点也不慌乱,一看就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直到周萍的扮演者打了鲁大海的扮演者,这时的鲁妈则悲愤交加,大哭,并想怒声斥责周萍,无奈,话到一半,又转了一下,“哦,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演到此,同学们纷纷鼓掌,我也感觉学生的表现真的很出色。经过这次表演,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不再死板的听老师讲,而是自己也可以有对课文深刻的理解,真正进入了角色,享受了语文。
二、还原生活,在开放的课堂活动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多是来源于生活又富含哲理的精品文章和诗作,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单纯靠教师讲,学生少了自身的感悟,就并不一定有切身的体会,结果会造成写作和个人感悟两张皮,因此,让学生通过活动,回到生活当中,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从中提炼生活感悟。在学写抒情散文之前,我特意留了一个作业,选一个下雨的日子和雨交一个朋友,并把对于的感受详细的记录下来。学生们从没完过这样的作业,感觉新奇的不得了,终于迎来了一场雨,学生们把自己的记录交到了我手里,我看到,学生们真是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他们感受到了雨的形态,雨的声音,雨的味道,从孩子的角度给予诠释,比如,写雨落到自己的脸上,又顺着脸颊往下淌,有的孩子比作像有一条小虫子在往下爬,写雨哗哗的声音像在唱歌,写自己和雨嬉戏,雨很调皮,怎么也抓不住雨的手等等,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之后,我引领学生学写抒情散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怀。最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首美妙的乐曲《雨的印记》,在音乐里,闭上眼睛,再现雨中美丽的情景。
三、开展活动,培养特定的语文思维
学习语文,离不开特定的语文思维,因此,教师应该从高中起就着手培养这种重要的思维。这种思维具体包含想象和联想,为了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我选择了古诗作为载体,我让学生们拿起画笔,画《诗经》里“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画杜甫《春夜喜雨》里“江船火烛明”,当学生们拿起画笔,文字就转化成了形象,这需要的就是联想和想象能力。同时,这也避免了对诗歌枯燥的讲解。
组织灵活、多变的高中语文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移情体验,多重想象,疏导、结合等多管齐下的方法,定能让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