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那天,不知不觉中我又抢了学生的风头:
学《望月》一课,当感悟“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时,几个学生接连说出“小外甥心系月亮”“小外甥对月亮着迷”……我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但看到没人举手,我便迫不及待地习惯性地开始了“告诉”,刚说了两个字,发现小茹举起了手,我没有停下来,等我滔滔不绝地说完,才发现她的手又放下了。我这时才让她起来说自己的见解,她说:“老师,我想说的跟您的一样。”“那你再说一遍好吗?”“小外甥把‘月光被云层封锁了,说成是‘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小外甥想象丰富,他把月亮当成了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如果月亮不被云层遮住,他再困也不会回舱的。可见他对月亮的喜爱、着迷,甚至可以说是痴迷。”
听到这里,我带头鼓起了掌,兴奋之余,心中不免后悔起来:那么精彩的发言竟让我给抢走了,为什么我就那样的着急,那样的迫不及待,为什么我就不能放慢课堂的节奏,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耐心地等一等呢?
下午放学时,爱与我说“悄悄话”的小然递给我一张纸条,并嘱咐我一定要看。我到办公室赶紧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老师,我认为有些简单课文可以让学生来讲,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看着纸条我灵机一动:何不试一试?也许我能从中受到启发,也可以藉此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再那么“强势”。
于是,在小萌的自告奋勇下,决定由她带着大家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给了她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
在众目期盼中,这节课如约而至。我为小萌准备好了电脑,帮她调试好了她自己制作的课件。
上课铃刚一打响,小萌便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虽然个子那么小,尽管是第一次讲课,但她却一点也不怯场。小萌首先以复习回顾的方式导入新课,与同学们共同板书完课题后,让大家采用多种方式读古诗,她还及时纠正了字音,并引导着大家读好停顿、节奏,我满意地笑了。突然,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无穷碧的接天莲叶、 别样红的荷花各代表什么吗?”我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代表什么呢?这可是我教这首诗以来一直没想过的问题。”心中暗自埋怨她多事,为什么要提这么“难”的问题?如我所想,真的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没想到她却不慌不忙地来了句:“请大家再读读古诗,结合课前所查资料,结合写作背景,好好想一想,也可以同桌交流一下。”看样子她已成竹在胸,只是没有“告诉”大家。时间足足过了五分钟,终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小帆站起来说:“杨万里要送朋友林子方到远方去,我想这‘无穷碧的接天莲叶应代表杨万里希望他和林子方的友谊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一直到永远,不会因长时间的分离而淡漠,永远常在。”小萌夸赞了小帆的回答,又开始了等待。小羽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说:“我想这‘别样红的荷花应该代表的是他在祝愿林子方的事业像这映日红的荷花那样越来越红火。因为联系写作背景,林子方要到远方去做官,虽然杨万里极不情愿朋友离开自己,也担心他仕途难顺,几次劝阻不成,但作为朋友,他还是希望林子方事业有成。”我的惊喜难以言表,小萌却已带大家鼓起了掌,并顺便出示了当时杨万里写这首诗的背景,使所有同学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的感情朗读便顺理成章了。
下课后,我一直反复咀嚼、回味着这堂课,思考了很多很多:
1. “慢”也是教学的艺术。课堂的节奏要放慢。平时课堂上,我们常常为了赶进度,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拼命往前赶,在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时,我们不是留时间让学生去探究解决,而是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管你听不听得懂,反正我告诉你了,讲给你听了”。 停下急躁的脚步,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能给自己留下一份精彩。慢慢走,才能看风景。
2. 生成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我们课前进行了充分备课,对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也不要轻易“告诉”学生,因为只有自己亲手摘下的果子才是最甜的,自己探究来的答案才会让他们永记一生。那时,他们享受的不仅仅是探究的成果,更是过程的快乐。
3.“蹲下”身子思考。尽量放低我们的身段,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说学生所说,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高高在上的老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容学生的过失,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这样,我们才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更能体会到师者的那份快乐。
这次向“小老师”借招,我收获了很多。当我们在教学中走入死胡同而束手无策时,不妨向学生借借招,因为他们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价值的全部指向。脱离了主体,“目中无人”的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成的精彩将永远与我们无缘。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