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语文课堂的回归

2013-04-29 17:03顾春雨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省略自然段

顾春雨

“得言”,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并且积累言语素材,以利迁移运用。形成组块。“得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境,缘文来悟道,缘文来体验。

一、 在文本的“陌生之所”言意兼得

“陌生”,就文本语言而言,即是指那些对学生来说,从未见过,从未听过,从未读过,充满着某种新奇感的语言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本中“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次难得的言语“际遇”,珍视这些“陌生之所”,就能给予学生“言意”的熏陶。一位教师执教《争论的故事》一课,通过标点的解读,对文本的特殊言语现象进行解读,让人有耳目一新、言意兼得之感。

师:(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的标点)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

生:它比省略号多了六个点。

师:以前见过吗?表示什么?当我们遇到生字新词不理解,可以请教字典或者词典;查标点符号就要找它了——《标点符号用法》。(出示: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标点符号用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因此,十二个点表示省略了一整段的内容,它也是一个自然段哦。标错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全文有12个自然段。

师:为什么这里要省略一个自然段呢?

生:因为他们还在不断地争论下去。

十二个小圆点的省略号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陌生的文字现象,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标点符号用法》,让学生知道原来这里省略了整个自然段,得出结论:争论还在继续,并在不断升级,作者把后面的争论省略了。在第二课时中,教者又将省略号进行补白,加剧了争论的火药味和激烈性,这个“陌生之所”言语所表达的形式,传递的内涵就这样在不经意中言意兼得了。

二、 在文本的“绝佳之境”言意兼得

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也往往是其秘妙所在,需要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能透过字里行间,一只眼睛看穿文本内的“意”,一只眼睛留心文本外的“言”,在“言意”间穿行,捕捉住那些语文味道很浓又很特别的语言现象。在第二课时里,教者牢牢扣住争论,抓反问句感受争论的激烈,抓提示语、想动作表情读出争论的激烈。这反问句、提示语就是这个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秘妙之处和绝佳之境,它们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兄弟俩激烈的、无休止的争论。该教师让学生进行句式的比较,读提示语,想动作表情,反复揣摩来体会争论的激烈。就这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这里的言语魅力,给学生带来一番别样的言语体验,语文课的情趣味道浓了,同时也为后面的“得意”做足了铺垫,使后面“意”的获取水到渠成。

三、 在文本的“规律之处”言意兼得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在“言意兼得”的阅读过程中,适时且适度地把这些语言“规律”点到、点破、点透。有时候要点到为止,有时候要点破明了,有时甚至要达到点透运用的程度。在《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感悟道理,拓展延伸”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个故事有趣吧,课文中的同学们也这样认为,他们听完这个故事,还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的内容?

生:第6~9自然段。

师:(映示打乱顺序的四句话)谁来读?

师:怎么啦,有问题吗?一起读读书上的四句话。(生朗读)

师:同学们,哪种表达更好呢,为什么?

生:书上的表达效果好。同学们感受到一句比一句深刻。

生:先说说读了故事的感受,再讲讲自己明白的道理,这样写更有条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扣住文本中带“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言意兼得”的阅读历程。对于课文结尾,同学们的争论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语言的由浅入深,道理的步步深入。该教师故意将句子顺序打乱,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达成共识:课文先写读了故事的感受,再讲讲自己明白的道理,这样写更有条理。学生从文本的感性体悟,到语义的理性揭示,水到渠成。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这些“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中,既“入乎其内”得意,又“出乎其外”得言。

(作者单位: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省略自然段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美丽的秋天
中间的省略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画画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