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读完苏教版五下《海伦·凯勒》一课,掩卷沉思,在唏嘘海伦·凯勒的“失”的同时,又不免为其“失”后所“得”而感到些许欣慰。
诚然,海伦·凯勒是不幸的,她失去了很多——“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看不见了,“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她听不见了——只有“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说话了,“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盲、聋、哑——三重打击,使小海伦失去了心理平衡,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失去了……总之,她深深地失望了,“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失明、失聪、失语、失望……究竟失去了多少,个中滋味也许只有海伦·凯勒自知,我们也只是通过文字来体悟点滴罢了。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然而,与“失”相对的是,海伦·凯勒却也“得”到了不少。
首先,她得到了来自伙伴的友爱。瞧,“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这让海伦·凯勒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美好,并激发了她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心中“看”到的世界。再瞧,“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这个最亲密的伙伴是谁呢?这给了读者无限遐想,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是位美丽善良的小天使。
其次,她得到了爸爸妈妈更多的爱。爸爸妈妈没有抛弃她,反而为她请来了家庭教师、盲哑学校的教师沙利文,当海伦·凯勒终于学会说话,喊出“爸爸、妈妈”的时候,“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流下了兴奋的泪水。”这种伟大的父母之爱,正是支撑着海伦·凯勒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虽然,在课文中,作者对“爸爸妈妈”的着墨并不多,但寥寥数语又怎能不让人感受到那无私而深沉的爱呢?
再次,她得到了沙利文和萨勒老师不同寻常的悉心教诲。沙利文老师是这样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萨勒老师更是艰难:“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多大的爱心和智慧啊!作者对这位老师的描写也不多,但就是这么简短两句文字的背后包含的艰辛,足以让人感叹。
最重要的是,海伦·凯勒得到了一种最为崇高的人生感悟,使她获得了新生。“大学毕业后,她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这种“关爱残疾人、服务残疾人”“无私的爱”,正是海伦·凯勒从老师身上感悟到的,而今,她要把这种爱,再传递给其他人。海伦·凯勒终于得到了人生根本的快乐——助人,她的生命终于迸发出耀眼的光华。
海伦·凯勒失明、失聪、失语、失望……却又得到了 “伙伴的爱”,得到了“父母的爱”,得到了“老师的爱”,更为重要的是,她从中又得到了“博爱”的真谛并奉献给他人。这是一篇充满“爱”的课文,我们在学习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同时,可别忘了挖掘和体验其源动力——“爱”。
其实,读文章体验人物的内心,体味人物的成长历程,能让读者获得更多启迪。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能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那么,文本就立了起来,在学生眼中、脑中就是立体的,富有生命的。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