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含
[摘 要]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显示出了惊人的创造性和前瞻性,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适应性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16-0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而科学,作为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贯穿了他教育思想的始终,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对于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基本内容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也要通过生活发挥力量,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反映了他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即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因此,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就此,陶行知先生举例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2]可见,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是由生活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时刻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同时,教育并不只是被动的适应生活,教育还能改造生活,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2]另外,生活与教育具有同时性,“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因此,陶行知先生后来也提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1.2 社会即学校
关于进行教育的场所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进行的场所,“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这就表明,教育活动并不应该局限于学校之中,他反对将学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接触社会,不了解社会。提出必须“开笼放雀”,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但这又并不意味着陶行知主张取消学校,而是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来创办人民所真正需要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因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3]。“社会即学校”把整个社会作为一所大学校,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学习内容和范围。
1.3 教学做合一
在教学方法方面,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1]。教师通过做来教,才是真正的教,学生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强调知行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体现了实践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而不是在传统教育中强调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否则会丧失行动和创造的本能。在由实践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思想,再由思想支撑进行实践而产生新价值,这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行-知-行”的认识论哲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并在大量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根本特质,在很多方面都反映出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其重视生活、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启示。
2 适应性学习系统概述及现存问题
适应性学习和适应性学习系统是近年来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教育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从学习活动进行的场所来讲,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堂中,还发生在工作、休闲等众多场所。传统的学校教学、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要求。远程教育和各种各样的移动学习工具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从个体的学习活动过程来讲,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種各样的差异,包括个人知识背景、学习目标、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等。即使是针对个体自身而言,由于知识状态等的变化,在其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适应性学习和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适应性学习,英文为Adaptive Learning,Adaptive在一些研究中还常被译为“自适应”,其词根为adapt,有“改编、适配”之意。适应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与适应性学习系统进行交互活动来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4]。这种学习方式以个别化作为核心特征,充分体现了学习活动中学习行为的个人化特征,强调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创设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进行因材施教,是一种基于资源的主动的学习方式。适应性学习系统(Adaptive Learning System),是一种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而提供适合其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的系统,本质上是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它会给目标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等。
当今,普适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计算环境,即泛在学习环境。适应性学习系统实际上就是要在网络和泛在学习环境下,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资源,以方便学习者更好更快的学习。当学习者运用适应性学习系统进行学习时,在他发出学习请求后,系统应用技术手段自动获取和处理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的信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所处情景等,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指导及练习,使得学习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获得最有利于当时学习的学习资源。但目前已开发的各种适应性学习系统在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系统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无疑为适应性学习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方向指导。
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适应性学习系统 研究发展的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教育教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并为社会生活服务,学习的场所是整个社会,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1 将学习融入生活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指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教育。因为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内容,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另外,学习不能局限于学校中,整个社会都是学习的场所。这些思想现在依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在适应性学习系统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将这一系统作为课堂学习支持的辅助工具,或让适应性学习系统充当虚拟课堂的角色。而未来适应性学习系统研究的一个目标应是将学习活动从课堂中解放出来,真正融入到学习者所处的环境中,做到在生活中进行学习,使学习者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利用该环境中的工具进行学习。并且,这种学习与环境又是紧密相连的。适应性学习系统应为学习者提供与他们所处环境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让他们能够结合真实环境、利用环境中的真实事物进行学习。这样学习者才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更深刻的学习经历。
要想运用适应性学习系统将学习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关注学习者的经历背景和当前所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者的经历使学习者具备个性化的感性认识。例如,教师以种植农作物为例讲授一个知识点,有种植经验的学生或接触过相关情景的学生,比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学生更容易学习这一知识点。因为他们具备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能够更快的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从而更好的理解、消化,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因此,适应性学习系统应该首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相关经验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使其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这些内容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是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或解决相关问题的。这样的学习体验就会非常好,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有利于促进其进一步的学习。随后,系统可以进一步向学习者介绍其他的例子,扩展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学习者当前所处环境对适应性学习系统呈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与学习者当前所处环境相关联,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要受到当前环境条件的制约,若学习者在图书馆等要求保持安静的场所,就不适宜呈现有较大声音的学习资源,若学习者所使用设备的网速较低,则不适合提供视频等材料。
3.2 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在阐释教学方法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强调知行结合,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体现了实践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在由实践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思想,再由思想支撑进行实践而产生新价值。将这一思想运用到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设计和构建中,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適应性学习系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精确地获取学习者所处情景信息,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经验、学习伙伴等相关信息,综合处理这些信息后,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符合其个性化学习的内容及教学设计等。对于应用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内容,适应性学习系统应该在帮助学习者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呈现适合于学习者能力水平和当前环境的实践任务。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巩固其显性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产生隐性知识,从而在现有知识中创造出新的知识,即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同时这也是创造的过程。这与陶行知提出的在做中学、知行结合相契合,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的过程,也符合其“行-知-行”的认识论哲学。
3.3 将学习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共始终。“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就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可见,学习行为随时发生在生活中且伴随人的一生。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每天需接收数量巨大的信息,学习大量的知识,以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因此,坚持学习,随时学习,将学习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性学习系统未来的发展应为:将这一系统赋予到各种移动学习工具之上,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工具,能够支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适应性学习活动,进而促进人们将学习行为演变成一种生活习惯。适应性学习系统使学习活动在自然生活环境中,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发生。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有机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在进行这样一种学习活动时,并不将其视为一种刻意的学习,而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从而实现在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对学习起作用,为学习服务,使学习者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33,634,633,289.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90,463.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52.
[4]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