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传统,掇古裨今

2013-04-29 22:27李祎琳王彩霞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批判传统文化鲁迅

李祎琳 王彩霞

摘 要 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批判,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学形成一种复兴的思潮,鲁迅作为20世纪初启蒙运动的一名主将,他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态度,本文以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为背景,谈一下对如今“国学热”现象的思考和对其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 鲁迅 传统文化 国学热 批判

近些年,“国学热”现象悄然袭来,与之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等各种形式。在这股“国学热”中,有些问题和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国学”为什么会“热”起来?这种“热”是好的现象吗?所谓“国学”是不是真正的国学……各种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大力欢迎或者极力反对。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说“‘国学乃‘学术,而‘文化则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風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如今的“国学热”大都停留在热衷于参道礼佛、游览名胜古迹、练习琴棋书画和气功武术、祭祀拜祖和穿着汉服、诵读经典上面去。所以要谈“国学热”这个话题,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如今的国学热现象可以跟20世纪初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进行比较分析。在五四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现代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以否定的方式,抨击和批判传统文化,在这场运动里面,大部分启蒙思想家们急于从中西文化碰撞中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无限扩大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激烈最深刻的反封建和反传统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深刻不仅仅体现在改革现实,更存在于他对自身和民族的生存状况的反省上,他所具有的批判眼光,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复杂和深厚的情感,传统文化对于他来说,不是随意丢弃的糟粕,而是等待合理运用的宝藏。用他在杂文所说的话就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所希望创立的文化“新宗”,是古今中外的结合,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融。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一个接受—批判—回归的发展过程,在鲁迅早期思想带有复古的特征,例如他的《文化偏至论》,批判那些顶礼膜拜西方文明的新派人士,《破恶声论》被认为他为传统文化辩护最多的一篇。鲁迅的早期“复古”倾向,不是肯定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和文化专制主义,而是认为一国文化是“一国精神之所寄”,是“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亦即“国魂之现象”。虽然鲁迅早期对中外文化选择的态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浪漫性,但绝不是固步自封,他希望中国人正视现实,不笃于旧习,要以西方文化的优长弥补中国文化的缺陷。

后来,鲁迅从社会革命的总思想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体性的批判。他首先指出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他明确指出反对的是“一切传统思想和方法”。他的矛头指向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认为它迂腐陈旧,固守陈规,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最终要走上灭亡的道路;他还对老庄哲学的“不攖”进行实质性的批判,他说“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正因为这种文化理想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停滞和封闭;另外,鲁迅在杂文《论睁了眼看》中指出,中国文化的“瞒”与“骗”,让人们沉溺于专制主义的氛围中,不敢正视现实,不去澄清和改革那些极端不合理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一味高歌中国文化的无比优越和伟大。

鲁迅激烈的反传统意识,并不意味着他与传统割断了联系,他所反对的是为封建所服务的传统文化。他反观历史,发现古文化“束缚着未来”,同时也“裨助着未来”。他所具有的对传统的强烈批判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以及对传统文化合理的认知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他对传统文化的心态。所以他认为文化改革的道路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乃弗失固有之血液,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入人国,人国既建,乃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二、“国学热”现象文化浅析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鲁迅对传统文化是充满了复杂和深厚的情感,他主张站在本民族的角度,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成果,形成一种具有活力的新文化。那以鲁迅为背景来看看如何对待“国学热”现象。

国学热,是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相伴的,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果,国民的文化自信心逐渐恢复,文化认同感也随之增强,所以在与传统文化隔绝了多年的人们,开始急切地想要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从这一方面来说,国学热现象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如鲁迅所说的“裨助”着未来,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我们还不能忽视是这100余年所形成的文化割裂状态——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少,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对祖先文化的知识越来越来越少,这个文化断裂现象需要我们去弥补,所以需要提倡传统文化。

国学热的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借助现代传媒,比如《百家讲坛》,推出一批讲解传统文化的“国学大师”、“国学明星”,或者是学术明星,比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讲红楼梦的刘心武等等;另外是国学方面的研究或者是教育机构相继成立,比如高校推出的国学班或者国学院;另外出版社大量印制传统文化的书籍或者是国学经典著作;以上的这些现象并不值得诟病,如果能正确的引导,是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随着国学热的推动,渐渐显露出来的庸俗化倾向,也不可小觑。国学主要是精神形而上的方面,可是现在流于通俗和简单化,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们常常弯曲经典中的涵义,像鲁迅杂文《所谓“国学”》中所叙述的现象,“商人遗老们翻印了几十部旧书赚钱”,“错字叠出,破句连篇(用的并不是新式标点),简直拿少年来开玩笑”,“如此‘国学,虽不艰深,却是恶作,真是‘一读之欲呕,再读之必呕”。更有甚的是以复兴国学为名义,以弘扬传统做幌子,还打着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旗号,去搞封建迷信的东西,谋取私利,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践踏。还有人借着国学之名号,去赚取商业利益,仅仅为了从国学中找到对经济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技巧,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如果长期任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只能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三、结语

通过对国学热的原因和现象分析,我们有必要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免使国学热走向不归路,加剧文化的断裂现象。我认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极为可取,我们横向来看他曾经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接受-批判-回归的态度,我们如今推行传统文化,并不是要进行复古主义,而是批判吸收其优秀元素。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热的态度,就像他在《文化偏至论》中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乃弗失固有之血液,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也就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另外,尊重和弘扬传统,也并不意味着排斥西方文化,借用鲁迅的“拿来主义”的说法“总之,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就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程致中.穿越时空的对话——鲁迅的当代意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批判传统文化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