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书文
摘 要:在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在趣味实验过程中,更好的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
关键词:技能 兴趣 贴近 直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41-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实验教学由于其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功能。很多学生乐于学习化学,很大的理由就是,“实验过程如魔术般其妙”,引人入胜。所以化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对化学实验的挖掘和改进。使化学课堂鲜活生动起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必先授之以鱼。
1 立足学生实验基础,吊足学生胃口
实验操作是一种技能。要做好每个实验,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初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很差,“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开学第一课,“走进化学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有很多的操作规则和要求。从仪器的认识,用途,注意事项;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连接;固体药品的称量;液体药品的量取等一系列的规则和要求“一泻而至”。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除了好奇之外,就是感觉盲目,无从下手,顾此失彼。所以开学第一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熟知学生原有实验能力(生物课和物理课的实验)的基础上,安排趣味性较高的教师演示实验,目的是唤醒学生大脑思维的激情,使他们神情兴奋起来。诸如白磷自燃;魔棒点火;又如用碳酸钠溶液事先在白纸上画画,晾干后在课堂上喷洒酚酞试剂,过一会又喷洒少许的盐酸溶液,同学们先看见一张白纸,怎么洒上一些“水”颜色马上变红,又洒少许的“水”,红色又消失。使学生感觉到化学课的神奇。于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命的,有意味的体验过程中滋生精神的渴求,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变被动说教为主动学习。
2 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化学》从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有太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学生必须牢记的实验常识,刚开始学化学,就有大量的规则,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无疑是设置了一道人为的门槛。但我在教学中的经验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出现一些错误,让学生在错误的实验操作中领会由此带来的后果,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有些实验也可以适当改动,“吃一堑,长一智”。这样学生可以自觉地加深对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感悟。例证;“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否则会引起爆炸”,课本为安全着想,安排了将氢气和空气混合装在一纸盒中,点燃后发出爆鸣声,用以说明此原理,但学生看这一过程,心里会产生教师有故意造作之嫌。我在做这个实验时,有意在试管中制取氢气,点燃后试管中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试管塞被冲开。“如果操作时用少量的药品,可以控制爆炸的程度。”学生一看,一目了然。对正确操做必要性深刻领会,不良操作盲目冒进带来的后果心有余悸。从而建立防灾减灾意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多次反复的错误中,逐渐发现了真理。如燃烧的氧化学说的建立是在不断的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否定了“燃素学说”。克服实验教学过程的思维定势,不处处拘泥于课本,合理大胆构思,自主创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 贴近学生生活,选用实验器材
如图1所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选取医用一次性输液瓶代替分液漏斗《上底如果封闭,就用刀子切去》,在图中用到两个装水的瓶子,一个不满,来看氧气产生速率在水中产生的气泡,用以判断氧气产生的速率;另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可以说明氧气用排水收集的方法(说明氧气不易溶解于水的性质)其余两个集气瓶分别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氧气比空气略重)图中三个接头的地方用一次性输液器组装,分别可以用弹簧夹控制气体的溢出,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可以先收集最后两瓶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最后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同学们看见当氧气从导管中进入瓶中时,水从瓶中排出。(此教具在前年全县自制教具中荣获二等奖)我在上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后,专门安排了一节《有关氧气制取的实验仪器探究》,课题见图1。
教学目标:(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课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
反思:虽然此装置比教科书中氧气的制取复杂,但制取和收集氧气装置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品,变废为宝,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验过程增添了趣味性。
借助教具,微观变直观。
恩克思高度评价道尔顿:“自从分子-原子学说的建立,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割成原子,然后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这是化学的精髓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这些微观粒子不直观,有好些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明显的掉队。为了达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教学目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设计和提供更加合理的学习平台。
3.1 借助球棍模型,使分子,原子的“教”与“学”更加直觀
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其性质又决定着物质的变化,课前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小球和一定数目的短木棍,在课堂上连接氧气分子,水分子等常见物质分子模型,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借助短棍和小球这些教具,变被动说教为学生主动参与。
3.2 借助多媒体,使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清晰可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水电解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设施,设置教学课件,使水分子分解出的两种原子(氢和氧)离开,然后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增加动画效果,使学生能看见化学变化的模拟过程。
这样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教学使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建立在事实的情景和基础之上,通过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入的理解。
总之,实验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使用者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挖掘有价值的实验素材,精心设计实验课堂,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天真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
[2] 赵明礼.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
[3] 柏品良.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0,31(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