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效果·效率·魅力

2013-04-29 13:50张志强韩永平
关键词:品德课堂魅力有效教学

张志强 韩永平

摘 要:有效品德课堂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它的外显教学特征一是有价值,满足学生需求;二是有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三是有效率,投入少效果好;四是有魅力,学生有继续学习愿望。

关键词: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价值;效果;效率;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44-03

品德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教学的整体,使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未来生存、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扎实地上好每一节品德课,不断丰富其教学内涵,彰显其外显特征,使其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理想课堂”,是品德课程教师不断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品德课程的“理想课堂”具有四个方面的外显特征。

一、教学有价值,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教育的价值追求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教育工作者,有意无意地左右着他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反映在它本身给学生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学校教育宗旨下,品德课堂教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这也反映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价值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一)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很小,接触社会不多,但他们已经由一个“自然人”过渡为“社会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意义,但也给他们增添了许多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人类的生活是有规则的,规则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和遵守;人类的生活又是需要技能的,技能同样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这些都成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根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材的内容都必须首先体现学生的这种需要,为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服务。因而我们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就要看它是否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是否回归生活,是否满足了学生的生活需要。例如,《欢迎来我家》(浙教版)是三年级(上)“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4课(下文皆以此为例),虽然重点是礼仪教育,但根据学生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在了解掌握“家庭礼仪”要求的同时,还应该知道家的具体地址、家附近的标志性建筑、家周围的环境和到家的大致交通线路等。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知道家的地址、交通路线和家周围的环境,学习并撑握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教材内容的呈现是通过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安排,以介绍小伙伴来家中做客的形式来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见,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正体现了这一年龄段小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

(二)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包含了品德、科学、生活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而不再是之前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的单一学科。基于这样的课程性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所要给予学生的,绝非单一的德育内容,它还应包含许多相关的常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也为他们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欢迎来我家》一课因其“知道家的地址、交通路线和家周围的环境”的学习内容,并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使其除了品德教育的内容外,又自然地涉及到另一个知识点,即与学生的地理常识融合,要求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境中能正确辨认方向,能够运用阅读交通地图等知识技能,所以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量的地理术语,表述相关的地理常识务必准确、清晰,技能指导务必正确无误,确保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运用。如果学生是带着迷惑与不解进入课堂,经与教师的交流、探究,接受了教师的指导、点拨,学习、掌握了新知,从而获得了自信与满足,抑或是解惑之后又生成了新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

(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生活是动态的,也是向前发展的。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也在不断地成长,因而学生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就要满足学生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即不能停留在眼前需要的层面上,还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上来认识课堂教学的责任。三年级“我的家庭”单元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懂得应该知道家庭成员的称谓、性格,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感恩家人对自己的关爱,还设置了《欢迎来我家》一课把待客、做客中的家庭礼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交往面的扩展,出门拜访或者接待来客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交际形式,也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方法,因此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将成为十分的重要交际条件,能使学生受用一生。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只要施教合理、得法,就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眼前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未来成为一个有文明素养的合格公民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其充分地体现了本课教学的价值。

二、教学有效果,达成了教学的目标

从宏观层面来说,品德课程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即实现本课程的教学价值;而从微观层面来说,品德课堂则必须达成教学目标。因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效果一般就是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能否达到既定目标,也就成了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

根据品德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一般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三个维度设定。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目标基本采用以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动词呈现。例如:有关认知的目标,用“初步了解、了解、理解、知道、懂得、掌握”等动词;有关情感的目标,用“体验、体会、尝试、感受、关心、喜欢、乐意”等动词;有关行为(技能)的目标,用“识别、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做到、初步养成”等动词。这些行为动词的使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指导的要求,当然,它还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欢迎来我家》一课的教学,从第一课时的教学需要来看,一般预设的目标表述为:了解家的地理位置,认识家周围的环境;学会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增进对家的感情(第二课时教学为认识地图等研究性学习内容)。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从两个层面体现。一是从这节课本身的课堂教学状况来判断。如果每个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或者通过课前家长的帮助,比较正确和流畅地说明各自家庭的具体地址、家附近可供辨认的标志性建筑、家周围的环境面貌和来“我”家的大致交通线路等,能够说出或者通过模拟表演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家接待同学小客人时的热情、客气的态度、举止,或者我去同学家做客的时候,我的大方、礼貌的举止,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因为它达成了预设的目标。二是从学生课后的日常行为表现来判断。因为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有不少内容涉及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其教学效果必须体现于学生的课外日常生活,体现于生活中的行为和知识的应用状态,而不能仅仅看课堂表现。如果上了这节课以后,同学能够按照他介绍的方法顺利地来到他家,如果他能热情、客气地接待这个同学,抑或他去同学家做客,能做到大方、礼貌,那么,我们才能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有效的。

鉴于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预设务必经过认真思考:首先是目标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已有水平,如果目标超出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就要降低要求,并使用“初步知道”、“基本做到”等动词表述鲜明地呈现出目标的预设层次;其次,目标的预设要有一定的高度而不是低层次的重复,这种高度体现在不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再次,目标呈现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得使用一般的描述性语言来笼统表述,否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检测。

三、教学有效率,投入较少效果较好

效率是工作中投入的劳动量与所获得劳动效果的比率。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应高度重视效率问题,早就被大家否定的“题海战术”、“满堂灌”课堂,说简单点,可能也是一个效率问题。对课堂教学高效率的追求,同样体现在“投入”较少而效果较好的课堂状态。当然,我们不能太功利,因为教育有它自己的规律,那些最深层、最本质的长期效益是难以即时体现的。

我们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投入与效果应给予足够关注。纵观不少观摩课、评优课,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全面互动、精彩迭出,令人拍案叫绝,是一致公认的好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一步,走近教师了解这节课成功的背后,却又往往会发现另一问题,即教学投入与效果之间的效率问题:为了一节评优课或观摩课,花费了执教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牵动了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的很多精力——试教课上了一遍又一遍,教师“台词”斟酌了再斟酌,课件也请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帮忙修改了再修改。正如有位执教老师事后感言,我的这节课准备了一年!一年磨一课,课虽然是成功了,但它的效率怎样?除了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带来的自身提高外,对听课的其他教师而言,它的借鉴意义在哪里?如果这些评优课或观摩课与我们平时的“家常课”或“常态课”距离过大,就成了“表演课”、“作秀课”,中看不中用,中看不中学,其效果在哪呢?我们不能不对当前的一些观摩课、评优课进行反思,因而就引发了要求重视“”家常课“或“常态课”研究的阵阵呼声。所以,如果评优课或观摩课是以自己的“家常课”或“常态课”为常模,而就其“最近发展区”变革、提升而创造的精彩、高效,这对教师来说,可能会更有意义。

课堂教学的效率主要体现为投入较少而收效较大,而要做到低投入就应防止课前准备内容太多太复杂,教学方法也宜简单明了,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尤其不要一味追求花哨的形式。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也不仅是一门品德课,所以只有在不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教师上出比较有实效的品德课,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获得有用的真才实学,才是比较切合实际、具有价值的。《欢迎来我家》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观察作业,了解自己家周围的环境特征和乘车线路,课中请学生进行反馈交流,学生不会感到有负担而且效果较好;待客、做客的文明礼仪学习,可用表演来进行,例如安排一个“教师去他家访问”的即兴表演,师生共同参与活动,考查学生文明待客的礼仪,效果一定很不错。即使有个别学生很不懂礼貌或者很不配合,同学也可对他不好的表现及其不好的做法进行评议,同样能达到礼仪教学的目的。这种即兴表演,师生不用做过多的演前准备工作,又人人都可参与表演,可以说是物力、精力“投入”很少且效果较好。另外,值得推介的是教学法中常提及的“现身说法”,因为涉及的一般都是师生亲历的事情,课堂中运用起来就不用花很多的准备时间,只要略加回忆就能正确叙述,而且容易引发大家的情感认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这种投入较少、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即使达不到十分精彩的程度,但它也是值得倡导的,因为就品德课教学方法而言,有时只有简单的才是最高效的。

四、教学有魅力,学生有继续学习愿望

一般说来,真正有效的理想课堂还体现于教师的自身魅力。如果某一教师执教的品德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得有滋有味,即使下课铃已经响了,还沉醉于课堂,不愿离去,那么这节课肯定是成功、高效的。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品德课。这样的教学魅力怎样创造呢?首先,教学形式新颖。品德课教学绝对不可停留于说教,学生处于如今的信息开放时代,落后的照本宣科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要求而随机、得当地变换教学形式,例如把学生带出教室,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去上课,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整理、探究;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不断地引入清新的生活活水,有机地融入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就一定会喜欢上品德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因为学生需要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低年级选择与运用诸如小品表演类、行为训练类、表扬激励类的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学学、做做、评评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高年级则多选用说理、讨论、探究等比较理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对具体事例的调查、分析中,通过深入思考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当我们的品德课程教学真正能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且能寓教于乐,学生就会对品德课程学习产生兴趣,而不会厌倦,这样就有助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构建有效品德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恰当、高效的教学方法。

再次,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这种素质能力其实是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也是构建有效品德课堂的前提条件。这种素质、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于教师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能根据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采取与自身教学个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而在教学过程中,又善于察言观色,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相机调整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提高道德认识,那么,其每一课的学习都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收获。二是体现于教师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能准确、真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达到以情感人、以情激情的目的,使品德课堂成为具有生命活力、充溢着情感的课堂。三是教学课件制作和运用上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如能经常看到那些与教学内容十分贴切,且制作也很精美、操作也很顺畅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的各种感官就会得到全面的调动,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有效激发。四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这样的教师执教品德课,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学生想继续学习的愿望会十分强烈,有效课堂的概率也就会很高。

总之,把构建有效品德课堂作为教师的一种目标追求其实并不难以企及,自己与之也并不遥远,只要能达到了上述的“价值、效果、效率、魅力”这四个关键词的内涵要求,有效品德课堂也就基本得以实现了。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魅力有效教学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东方欲晓》的魅力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