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拾娘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因此,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阅读,课中交流阅读所得,探究解决阅读疑问,可使数学课因“课前阅读”而精彩,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阅读;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62-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不主张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认为学生如果知道了教材中例题的答案,上课就会丧失新鲜感,不好开展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如果养成了课前阅读的习惯和好的阅读方式,对他的后续学习会很有帮助的。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教材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阅读。因此,近几年来我在要求学生课前主动阅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让数学课因“课前阅读”而精彩。
一、带着问题阅读,为新课学习铺垫
“课前阅读”就是让学生课前先学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了解学习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为新课学习增色不少。
教学中我对一般的新课(学生不是很难理解的新课)通常采用四步阅读方法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思考:(1)你阅读了几遍?(≥3遍)(2)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3个)(3)你还有哪些疑问?(至少提一个问题)(4)你能尝试做一些练习题吗?(选择一、二题做一做或课后的练习题来尝试。)
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固定的阅读思考模式。老师一布置新课预习,学生就知道了课前阅读的方向,知道应该思考哪些问题。但特殊的课要特殊处理,在预习比较难理解的新课时我又会另外给出相对具体的阅读思考题。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书本向我们呈现了几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我们应该着重去研究?为什么?(2)试从两个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中,拿出其中一个进行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再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3)你还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其它学过的图形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4)你还有哪些疑问?
这样,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思考,学生就能更明确学习目标,也能增强课堂听课的针对性,减少了随意性。课前阅读中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老师讲解时得以再理解运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作出快速反应,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间配合默契,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
二、交流阅读所得,使学生兴趣盎然
开展课前阅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新知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学生有了一些学习成果,对新课问题也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课堂上省去了独立思考的环节,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交流阅读所得,让学生体验成功和收获的快乐。而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及时进行总结、点拨、引申。在课中,学生若能把自己的理解与老师所讲相印证,便有成功的快感;若不相吻合,便会去思索,集中注意力去追求真知。这种快感、思索、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使学生在新课中能不断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阅读、口头表达、概括能力训练目标也达到了,课堂真的成了学生发展的天地,他们会更愉快、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讲解,因为学生有了充足的准备,可以各抒己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结合,互相切磋、商讨、交流所得及经验方法。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辩驳中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交流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争着交流预习所得,都想把自己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展示出来。此时,老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教材上,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找出它们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通过课前阅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通畅顺达、兴趣盎然。
三、提出阅读疑问,让探索异彩纷呈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然而,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的现象。如果让学生课前先阅读,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新知核心问题。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阅读中提出问题,把有疑问的地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阅读本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效果必然会更好。其次,实践证明,进行课前阅读的学生在课中表现的很积极, 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在阅读中没理解的,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那么,在课堂上就可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如 “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问题?”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筛选出新知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才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因为有了课前阅读,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呈现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画出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沿这条高把它剪成两个直角梯形,把一个直角梯形移到另一边,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先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了一条高,这样剪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还有的画出了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的中点分别到另外两条对边的高,沿这两条高剪出两个直角小三角形和一个六边形,再把两个直角小三角形旋转移到相应的位置,也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
因为有了课前阅读的“底气”,学生才争着发言,全班才人人积极参与,作为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将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迸发出来,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课堂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纷呈。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课前阅读是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做好课前阅读,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难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还能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搭建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障碍,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课前阅读这种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这样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