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文课堂的桥梁

2013-04-29 20:18林玉萍
新课程·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互动创造力

林玉萍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它要求“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语文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互动,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互动,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互动,推动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互动;积极性;学习能力;创造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必须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下面我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互动在课堂中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谈如下几个观点。

一、互动,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

陶行知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语文教育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与学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学生,多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语文学习看成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我边朗读边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展示变荷花的情景。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和“荷花”共舞,有的学蜻蜓飞,有的学鱼儿游,有的也化作了荷花翩翩起舞。我探过身,与他们说起了心里话:“鱼儿呀,告诉我你昨夜做了什么梦?”……教师与学生融合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在情感的碰撞里,整节课教师满脸笑盈盈,学生满脸红彤彤。这样的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怎么能不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呢?

二、互动,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经验储备,灵活、多角度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而文本只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描绘,将它创设成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的探究活动能不断地进行。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游”于宁静一环节时,询问:“你们留意过这个细节吗?”出示:“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教师问:“什么是‘静静地画画?”学生最初的理解仅限于“不受干扰,安静作画”。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又循循善诱:“对于这样一个无声无息却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光有理解不够。你得感受它,把它还原成一幅幅真切生动的画面!闭眼,随老师描述仔细看青年静静地画画。”学生闭上眼睛,听完教师的描述后,教师又一次朗读该句,再次抛出问题:“看到金鱼的哪些动态?”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追问:“他还需要再去观察鱼吗?”“不需要。”“原来金鱼的各种动态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他的心里只有鱼,这才叫‘静。”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适时点拨,开拓思维,学生领悟了“静”的深刻内涵。“互动”帮助学生去发现,打破字词理解浮于表面的粗糙做法,走近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使之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更重要。

又如,我在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通过对比朗读,提问:“同样是‘花开了,文中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初步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又通过“画一画,挑选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在画、读、品中深入感悟祖国语言的精美。我并不满足于此,还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提供花朵名称和开放时间,用“( )点,( )花( )”进行口头练习,建议用上新学的或过去积累的描写花朵开放的词,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读到说,为习作的教学打开通道,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互动,推动创造力的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鼓励大胆质疑,从敢问到善问到驳问,运用多种方法解疑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出示课题,倾听学生读题目中的“游”字的感觉,巧妙引导质疑:“不可思议,为什么说鱼儿‘游到了纸上?”以“游”为主线,牵动全文,“游”出感觉——“游”动全身——“游”显张力——“游”于宁静,从整体到部分,从初读到深入感悟,在交流互动中,体会聋哑人全神贯注,达到忘我的境界。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力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力才得以更好地发展。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随着盘古的倒下,学生的心也“碎”了。盘古化生为世间万物,我抓住自然段结尾处的省略号,请学生学着课文的写法想象:“他还用身体的其他部分创造了什么?”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他发达的肌肉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峰,他的唾液变成了闪闪的星星……”他们的想象让我们耳目一新,在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中,在热烈的掌声下,学生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又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让学生重点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大铁牛的方法”很出色后,进一步抛砖引玉:“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方法?”学生愕然,教师点拨引导:“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艘把铁牛捞回来?”学生擦燃创新的火花,展开讨论,挑战文中怀丙和尚的做法,得出具有创造力的建议!他们欢呼雀跃,他们收获的何止是一个答案,也许“爱因斯坦”就由此诞生呢!

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只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有效的互动方式,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浪潮,我们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化。让互动架起语文课堂的桥梁,让互动绽放光彩吧!

参考文献:

[1]柳斌.课堂素质教育手册[J].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2.

(作者单位 福建省连江县琯头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互动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