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飞娟
【摘要】当前,经典诵读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空前的热潮,可是,要使诵读经典真正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浸润孩子身心,为其终生发展奠基的目的,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索制定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经典诵读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空前的热潮,这股热潮如一股旋风席卷大江南北,一时间整个教育界出现了拨反归正,回归传统的局面。可是,要使诵读经典真正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浸润孩子身心,为其终生发展奠基的目的,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光靠走走形式,摆摆花架子亦是不行的,我认为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要走近孩子,联系实际,因区域制宜,因学校而异,更要因年级不同而有的放矢。下面我将针对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我在任教学校的980余名三四年级学生中抽取98 人(10%)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诵读兴趣
(1)你喜欢背诵、阅读经典诗文吗?
(2)你对诵读课本以外的经典诗文的态度是怎样的?
调查结果显示21.43%的学生不喜欢背诵、阅读古诗文, 50.24%的学生态度一般,另有3.06%的学生持厌恶态度,对诵读课本以外的古诗文有兴趣的学生仅占22.45%,可以看出我校中年级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学生诵读经典目的分析:
(1)你是否主动背诵经典诗文?
(2)你诵读经典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显示57.15%的学生,即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生以应试或应付检查为目的诵读经典,只有14.28%学生出于喜欢经典的内容(形式)的目的。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诵读经典缺乏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要研究探索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良好诵读效果的诵读策略。
二、策略探索
(一)追根溯源,遵循诵读原则
(1)辅助性
经典诵读无论是作为校本课程还是兴趣班课程,都只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它不能喧宾夺主。现在,有些学校或老师本末倒置,学生校内校外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诵读古诗文,晨读课上诵经典,甚至就连语文课也被挤占,小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语文课本上的二三十篇课文生疏至极,听说读写能力又怎会全面提高?因此,经典诵读首要的就是找准定位,合理安排诵读的时间和场合,由于目前经典诵读课程仍缺乏系统合理的设置,所以这种不求甚解的诵读不能代替语文课教学,它在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上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辅助性”是经典诵读的导向航标。
(2)趣味性
现在的经典诵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缺乏诵读的原动力,这动力源自何方?兴趣。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付出时间和精力,因此经典诵读的实施需在“趣”上做文章。“趣味性”是经典诵读的持久动力。
(3)差异性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标准的制定,内容的设置要有层次,有坡度,千万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为了得到“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荣誉而定硬指标,下死命令,强迫学生完成诵读任务,这样学生会心生厌恶,对诵读经典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情绪,尤其是在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经典不久,这样做会影响他们今后乃至一生的诵读。“差异性”是经典诵读的黄牌底线。
(4)科学性
经典诵读的开展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学校和教师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记忆力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诵读内容,安排诵读活动,这样能使经典诵读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是经典诵读的有力保障。
(二)降低难度,甄选诵读内容
有人提出,小学中年级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常识上讲,三四年级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科学上讲,这一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学习上讲,中年级的孩子已认识了不少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状态不稳定,这一阶段更是树立学生自尊心的关键时期,因此,经典诵读要尽量降低难度,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他们自尊心的树立大有裨益。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以形象为主,兼顾抽象,宜少而精,忌多而杂。大抵来说可分为三类:
(1)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在低年级诵读韵律较强的古诗文的基础上,中年级可给学生甄选一些节奏清晰明快,内容浅显易懂的古诗文作品,如《笠翁对韵》、《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节选)和《唐诗三百首》等,不必整本整篇诵读,教师可和孩子一起选择摘录其中的精彩内容,整理成自己的古诗文读本。
(2)故事性强的现代文学作品
现在的许多经典诵读读本多以古诗文居多,有的读本古诗文甚至占100%,其实现代文学作品中许多著作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由于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深受孩子喜爱,适合中年级学生看的有《杨红缨童话》、《一千零一夜》、《郑渊洁童话》、《叶圣陶童话》、《苦儿流浪记》、《海底两万里》、《骑鹅旅行记》和《爱的教育》等。
(3)浅显直白的儿童诗
儿童诗短小精悍,节奏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浅显,表述直白,这对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年级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这样一些儿童诗,丰富学生的诵读内容,提高其诵读兴趣。
(三)务实求真,找准诵读策略
低年级经典诵读重在外在激励刺激,而中年级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在经典诵读中我们不但要下“外功”,而且更要用“内功”,这样才能找准中年级学段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1)指导诵读方法
小学中年级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三四年级的反复失败,就可能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十岁左右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有很大的波动性,更容易消极地理解失败。也由于这孩子的自我概念更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更易因为失败而变得越来越消极。为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如何记忆所学知识的方法与策略,如联想记忆法等,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诵读兴趣。
(2)加强习惯培养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加强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能提高诵读的效率。如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诵读经典,研究表明: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3)提倡传统素读
素读这个说法是日本人最早提出来的。日本人把我国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既然素读如此有效,我们在经典诵读中亦可重拾传统教学之精髓让学生在诵读中纯粹地读,不求甚解。
(4)营造良好氛围
这里的氛围不单指校园和教师学习环境的布置,更重要的是要让诵读经典成为校园的“流行曲”,小学低中年级的儿童最喜欢模仿,模仿老师,模仿同学,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很多低年级孩子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非去学校不可了。所以一人读经典较难,如老师以身作则诵读经典,调动学生读经典,甚至召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在学校、班级营造人人争着读经典的良好氛围,那孩子们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5)创新诵读形式
学生的兴趣不是搞几次活动,评几个模范就能培养起来的。我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完成班级布置的诵读任务,老师们都坚信熟读成诵,所以各班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化一的缺点。基本上是老师领读,接着全体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分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下来,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这样诵读经典,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因此日常诵读形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我觉得诵读的古诗文节奏感极强,可以让学生手脑结合,边打节拍边读,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网络的动画资源,直观呈现经典的美,让学生边看动画边诵读或先看后诵,只有不断创新诵读形式,才能让学生对诵读经典有持久的兴趣。
(6)提供展示平台
成就感也是兴趣维持的动力之一,为此,我们要给学生多提供展示诵读成果的平台,除了经常举行交流竞赛活动外,中年级还可以让孩子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诵读内容,平时随性而画,定期交流,最后整理装订,为每个孩子建立自己的经典图文集,也可以让孩子办手抄小报,将小报贴在教室或校园里供大家展览,让孩子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总之,当前的经典诵读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的问题,身处其中,我们要加强研究,不断探索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使经典诵读这条路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红顺.对当前经典诵读热的几点思考[N].教育周报,2010.
附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课题名称: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实施与评价策略研究;课题号: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1]GHB395.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