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阐述了对徐立峰老师的讲座的深刻感悟,指出教师生命的支点在于阅读+思考+记录。
关键词:名师;阅读;思考;记录
2013年5月22日上午,西峰区齐家楼初中简陋的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学习的老师。这一次,我幸运地聆听到来自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首席学科教师、《中国教师报》全国名校共同体特聘课改专家徐立峰老师的讲座。五月末的西峰阳光烈烈,气温高达30°,徐老师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虽无讲稿,却深深吸引了在场的老师,每个人都是那么专心,不知疲倦,或蹙眉细听、若有所思,或奋笔记录,生怕漏掉一句精彩的话语,一个绝妙的观点。徐老师用自己十几年来从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生命的支点:阅读+思考+记录。
一、阅读是最好的备课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备课。正如狄金森所言:“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阅读无门槛,只要有兴趣,手不释卷,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把阅读当做滋养生命不可替代的食物,一个人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有思想,而唯有思想才能促成人的伟大,优秀教师的全部社会尊严和社会价值就在于拥有思想。阅读还可以使人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完善,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很多老师常言工作忙、累,没有时间读书,我以为教师忙、累是现实,但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要事第一”的原则,对于专业成长这样的要事,无论多忙,都需要用力。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时间,而是想不想读,能不能迈出读书的第一步,并且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对于想读书、爱读书的人而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茶余饭后、闲聊之时,广场的竹椅、乘车的路上无不可以成为读书的时间和场所。有人说,决定一个人平凡或非凡主要看两点:一是看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看他的业余时间怎么度过。
二、思考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爱因斯坦曾经带过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在看书。爱因斯坦早晨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就在看书;晚上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又在看书。爱因斯坦就问他:“你早晨看书吗?”学生回答:“是的,先生,我早晨在看书。”爱因斯坦接着问:“那么你中午也在看书吗?”回答是中午也在看书。爱因斯坦问:“那你晚上也在看书啊?”这个学生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夸奖我了,就赶紧说:“我晚上也在看书。”没想到,爱因斯坦这样问:“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将所有的阅读成果和知识积累融合内化的过程。面对一篇好文章、一个看似平常的教学细节,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何产生有价值的想法,那一定是阅读之后思考的结果。每天的教学,需要思考: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哪些是学生的兴趣点,哪些是学生的困惑点,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积极或消极的状态等等。人生的状态更需要思考,常常提醒自己,找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不迷茫、不困惑、不倦怠。给思想注入汩汩活水,永远保持鲜活灵动,一天天成熟起来,一天天深邃起来,臻于完善并产生智慧。在浮华中找到自己,认清自己,不被外物所束缚,远离简单与粗暴,远离生命的自我损耗,一天天成长起来,一天天强大起来。
三、善记录者得天下
李炳亭老师曾言:“对学校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我以为,对教师来讲,善记录者得天下。放眼四望,哪一个名师没有自己的著作?哪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擅写?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做、能说,更要能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这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只要不畏惧,不气馁,即使文笔稚嫩,又当如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当天课堂教学的得失,今天读一段文字的体会,无不可以记录下来,权当是收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空闲时,回头读一读,把不当的地方改一改,只要能坚持,进步即在悄然之间。
徐立峰老师刚开始写东西,逼迫自己每天必须写够两千字。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个老师也能坚持每天写两千字,五天就是一万字,一月就是六万字,一月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写的东西,也许自己都会佩服自己。只不过,坚持总是个让人纠结的字眼,多少人曾经信誓旦旦下定决心,结果却虎头蛇尾,失败而终。“欲要征服世界,必先战胜自己!”当一个人战胜了自己人性中的懒惰,坚持21天之后,气定神闲,优秀者的习惯便会期然而至,命运就此改变。
四、我们距名师有多远
徐立峰老师的讲座生动鲜活,他谈教育、谈课改、谈语文教学,句句讲到老师的心坎上。但他却说,自己只是把所做所想所悟说给大家听。找寻差距,我们也在教语文,但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没有思考,没有创新,学生厌倦,自己麻木。我们也阅读,总是在信誓旦旦中开始,在草草收场里结束。一本书读了一年还停留在扉页上,尘土已将之封存;我们也搞课改,但总是消极对抗,被动实施,不思考,不研究,出现问题就埋怨课改的方向不正确,学生的基础太薄弱;我们也记录教学反思,但从不在教学结束后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分析着来写,而是敷衍塞责,到处摘抄,一本笔记写完了,却找不到哪句话是自己说的。上交一篇论文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不堪言。
上帝把每个人公平地放在每天二十四小时的起跑线前,当起跑开始的时候,那些善于利用时间,思考着、研究着、想方设法做到自己满意的人跑步到了终点,成了名师;更多的人只是从起跑线的起点应付到了终点,一生庸碌。记得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中,有人问美国的雷夫老师:“你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师,你是如何做到这么优秀的,总不会天生就是个好老师吧,在提升自己的素养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雷夫平静地回答说:“我只是一个很努力的老师,仅此而已。”我想:我们和名师的差距也许只有那么一点点,小到只有两个字的距离,而这两个字就是“努力”!只要我们努力,坚持阅读,不断思考,及时记录,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名师距离我们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