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波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相对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而较忽视现实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挑战,唯有站在国际视野与未来展望的高度,教育才能有望求得适当的变革与发展。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及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如果没有适当考虑到在不确定的未来社会中会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性与严重性,那么,所建议的解决方法就不会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称。因此,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目前这一变革时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的形式性和现象性应向现实性转变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从教材的内容到形式,理论性强、实用性略显不足。虽然教材的形成是我国多年来初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凝聚了众多老一代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尽管我们的教材作出了一些改进,但还是有脱离我们的生产实际和工作、生活实际的地方。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在数学中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抽象性和形式性的东西赋予现实性,使之同沸腾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当然,我们并非要谈纲论本地去搞教材改革,这是我们能力所不及的。只是想现行数学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性;注意从教材经典的内容中引导学生看数学在现代生活的应用领域;注意从现代生活问题中,启迪学生寻找教材内容的数学模型,使数学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
二、教学设计中的“以本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沿用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观,张扬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这一观点对我国的数学教学有深刻影响。受高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强调的“双基”就是把“以本为本”作为中心的系统知识传授的模式。“双基论”有一定的合理内核,也为我国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坚持“双基”是不够的。素质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人人成功”除了知识、技能、理解以外,还有“自我教育”的影响,而后者正是“双基论”所失落了的,它恰恰有可能使个人终身获得“双基论”所期望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必须是一个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缄默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和过程。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而任何一种知识又必须以与学生相适应的方式出现,才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数学教学的设计应该以现代数学的观点为标准来构成数学课程的框架。一般地,应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1、建立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并体会数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数学把握;理解数的构成、数学符号、数量关系以及运算规律、估算方法等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
2、图形直观与空间概念。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理应通过拼补、折叠、描绘、测量、计算、比较与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几何世界。几何图形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图形设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图形,人类就无所谓美。
3、函数与方程思想。不管在数学内部与外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每一个场合,它是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有力工具,是探讨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4、优化思想。在我们的周围,优化问题随处可见。例如,材料的最充分利用、商品价格的调整,各种训练的强度和节奏等。把这些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是如何使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除上述四方面以外,还有推理意识、计算机意识、模型化方法等。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重视和强调这些问题所构成的主线,使学生通过这些领域了解数学,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现实世界的全貌,明确数学是普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体”应向“学生主体”转变
我国正在进行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今教育领域里的一场革命,这是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的,也是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观点,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移,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和思维方式的转移。
1、“知识中心”向“方法、动机、活动、经验中心”转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知识、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从传统的偏重单向灌输知识的教育转变成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它应该彻底抛弃僵化、尖子主义封闭性和在学生面前设置的人为障碍,勇敢地接受面向未来的新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2、“教师中心”向“自我教育中心”转移
教师和学生是统一于特定教学过程的一队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其转化条件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目的,首先是通过“教”来实现“不教”,使学生达到独立自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会学。素质教育要求,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吴滩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