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无论专家们提法有多大差异,有一点是共识,即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构起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讲清细节,挖掘教材情趣
历史的价值、情趣往往在一些细节中。现在的历史课本太多地强调历史必然性,使得人物形象、课文内容结论有“千篇一律”感。比如,印度甘地为什么选择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土耳其凯末尔为什么走全盘西化道路?过去课文统统归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新教材有所改观,但受“必然性”束缚依然很深。其实两者选择的道路除国情外,与他们的出身、经历、学识也密切相关。甘地15岁时,偷了哥哥的一小块金子,良心受到谴责。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一封悔过信交给父亲。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病榻上的父亲读后泪流满面,竟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这是甘地人生第一堂“非暴力”课。这成为后来他选择非暴力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文虽然有介绍,由于放在引言(即非重点)部分,可能不是高考考点,不易引起重视。其实,这段有关甘地生平的细节材料,既生动形象,又有很强的说服力,往往被忽视,实在可惜。
通过这类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都是活生生的,都有生动丰富的个性,并不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来讲,兴趣可能是第一位的。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带出知识点,并加上一些个人对历史的评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授选修四《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对土耳其比较陌生,可能对本课兴趣不大。在设计导语时,笔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家是否知道“东亚病夫”?学生一听,都能回答是近代的中国,并且会回想到影视里有关霍元甲飞拳砸碎“东亚病夫”扁额的场面,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了。笔者接着又问,大家是否了解“西亚病夫”?一些人回答不知道,一些人指着该课引言说“西亚病夫”是土耳其。笔者因势利导,要大家注意为什么土耳其被称“西亚病夫”?是谁领导土耳其人民摘掉这“破毡帽”使土耳其强大起来的。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习也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注重实用,联系现实生活
目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工科因其实用性而成为热门科目。相比较而言,文史类少人问津。于是就有这样的疑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历史什么人学了有用?笔者的回答是,学习历史用处多多。大人物学了有大用,比如国家领导人学,可以吸取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教训,安国定邦。普通高中文科生学,有助于考上一个好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个好工作,奔一个锦绣前程。对于一般人而言,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当然,将历史的趣味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哗众取宠随意夸大甚至歪曲历史史实, 不能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认识,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四、分成小组,增强合作意识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同组学生互动,也有随机的同学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还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根据学生学情,尝试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由小组长牵头该组学习。给小组长明确职责:(1)检查督促同学记忆背诵老师所指定的重点内容;(2)检查填空题及选择题作答情况,并统计选择题的正答率;(3)检查督促作业订正;(4)及时将相关情况反馈。这样形成了同学间互相督促的良好局面,既减轻了老师负担,也使学生特别是小组长有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也会有一些漏洞。如个别小组长自己有优越感,“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对与自己关系要好的个别同学网开一面;个别同学问题积重难返,找各种理由敷衍或拖延、甚至不背,使小组长无法正常工作。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撒手不管,必须过程监控,要利用课外活动或晚自修时间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询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之,要想教好高中历史,就必须让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活起来,让呆板条条框框的理论生动起来,让学生的兴趣引领着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