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壮志
摘 要: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探究能力对推动物理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下,教师要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多样化;实验;问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教师要将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进而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借助物理实验,调动学习热情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或是自主操作实验等引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测量电阻》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用安培表、伏特表、互动变阻器、干电池若干、电阻、开关、导线若干等实验器材,根据R=原理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在直观展示中感受观察物理现象,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所谓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而且,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定律》时,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2)将放大镜正对着太阳,调整它与地面的距离,地面上会形成很小很亮的光斑,这是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比较熟悉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春晖.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09(12).
(作者单位 四川省渠县宝城镇第二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