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想掌握初中物理知识,必须要理解物理概念并掌握物理规律。《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物理科学内容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今的教学理念,不赞成硬式死板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本、生动有趣的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只有对知识点产生兴趣,才有继续学下去的热情。在学习本课的知识之前,先通过两个小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一:变弯的筷子
准备一杯水和一根筷子,把筷子放进水杯里。这时我们发现水杯里的筷子变弯了,把筷子从水杯中拿出来,筷子依然是直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把筷子放进水杯里,筷子会变弯?
实验二:看不到的硬币
准备一个不透明的杯子,把硬币放在杯子的一侧,刚好学生们看不到杯子里的硬币。这时向杯子里注入水,水到达一定高度时,同学们会发现杯子里出现了硬币。随着水的升高,硬币升高了。提出问题:杯子里的硬币是怎么回事?
这时,学生一定很好奇。好奇心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首先教师要创造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这样学生才想继续探索,质疑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并且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的要领。
二、探究式教学方案
1.本课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2.本课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
(2)解释在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课题讲解
带着之前的问题,进行提示,并提出新问题。我们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是指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例如在空气中或在水中)传播的情形。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例如,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玻璃时,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实验,探索什么是折射?折射的光路图是怎么样的?
1.给每组的学生分发实验用具:一张白纸、一杯水、一块玻璃、一个激光笔。白纸垫在水杯和玻璃下面,再用激光笔分别射向水杯中、玻璃中。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记录实验结果,即画出光路图。(提示:当光射入介质中,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
(2)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线的方向,会总结出什么规律。
(3)总结什么叫光的折射。
2.让每组的同学把他们的实验所得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并总结实验中的得出的规律。
3.教师进行揭秘。
(1)当光从空气入射到水中的折射光路图
(2)当光从空气入射到水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4.由同学们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为什么放在水中的筷子会折断?杯子里的硬币是怎么回事?能否用光从空气中射入介质中的规律解释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两种情况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这时我们要进行探讨,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光路又是怎样的呢?
经过讨论,最终得出当光从水中入射到空气中的光路图。
5.通过空气射入介质中的光路图和介质射入空气中的光路图得出结论:光路是可逆的。
三、交流总结
1.互相交流在这次学习中,收获了什么?
2.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
3.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学生总是把叉子叉在鱼的上方。
有的学生喜欢游泳,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是什么原因?
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播放海市蜃楼影片)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折射的小论文。
作者简介:李福春(1968,6-),男;职称:中教一级。
(作者单位 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新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