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努力,促轻负高质

2013-04-29 18:53:44郑志成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轻负高质历史教学中学

郑志成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学品质的目标。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推进“轻负高质”改革中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因此,从自身的思考和教学的经历来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轻负高质;历史教学;中学

“轻负高质”要想真正实现,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作为一名一线中学历史教师,不能改变所有可能影响推进轻负高质的因素,但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是我们能为此努力的第一步。

一、把教师自身素质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教师无疑就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人”。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与时代同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代的发展,那学校就只能陷于“教师忙、学生苦、质量差”的局面而不能自拔,并且形成恶性循环。这里涉及教师三个素质的发展:一个是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一个是教学手段的合理化。

(一)教师专业知识积累上: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信”史,多钻研教学期刊和历史著作

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八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李晓风:在思想深处播种》。文章中写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高三文一班每到历史课,便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录音笔堆满讲台,教室后面一排抱着小板凳来听课的老师,教历史的,不教历史的,都有。下课时,取走录音笔的,有学生,也有教师。

李老师的课堂形式上非常传统,往往是以讲授为主,并不像现在各种教学评比的课堂那样花样百出,招式各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魅力,学生也以优异的学科成绩回报了李老师的付出,这是为什么呢?从文章中看,综合起来,李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严谨科学,他知识渊博而且充满思辨,为人更是以身践行,在思考中前行,学生称之为“认真教历史的人”。

1982年到1992年,大学毕业分到人大附中的头十年,整整读了十年的书。只要没课的时候,李老师中午一准儿消失,等到了下午他就会拎着一包书回来。家中三间书房,已藏上万册专业书籍。

读书为他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但在读书中不断增长辨识能力,是李老师更为看重的。“听谁的、信谁的,那么多家观点放在这里,今天看这家我就讲这家,明天看那家我就讲那家,学生就无所适从了。这就得靠教师的见识了。”也就是说,历史教师不仅要博学,而且要有思辨的头脑。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天文历法、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等学科。而且,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很陌生。如果没有广泛的涉猎,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对于教师来说,开卷有益,亘古不变。

(二)教师教学理念上:打破墨守成规,深刻理解课改精神,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学会探索,学会尝试

很多教师现在墨守教学成绩第一的成规,不敢采用新理念新方法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最终的结果是“高负高效”甚至是“高负低效”。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二轮,各种深化课改培训也在紧张有序中展开,其中讲到了很多第一轮课改中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应该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难题。“课改方案”指导思想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必修学分,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明确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删减重复、非主干和过繁过难的内容,适当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习总量。这些毫无疑问在政策层面为我们减负提供了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地落实并且行之有效。

作为高中历史学科,高考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在分数面前,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完全洒脱。记得我们学校在科研周活动中邀请的浙江省功勋教师黄老师曾说:“我这样的教师,如果在分数上考不起来,我的讲话就没有什么分量。”但黄老师强调,“我们要的是有智性含量的分数,要排斥的是用劣质手段挣得的分数。分数若失去内涵支撑,教学之路就会是用学生生命的无谓耗损来铺成。”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切实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轻负高质。多听课、多钻研、多学习、多研究高考,外加现在有很多比较好的专业期刊,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汲取营养的肥沃土壤。广泛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做到理性的“负”和“质”,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明智选择。

(三)教学手段上:要科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因课制宜,因内容制宜

现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对于我们教学便利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扩大信息容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放眼现在的教学,尤其是东部地区,基本在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但是,这里涉及“合理性”和“度”的问题,因为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手段很有可能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凡上课必用课件,使多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变成了主要手段。这个问题,尤其在年轻教师中很突出,有的甚至离开了多媒体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好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一节课是否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则值得商榷。不管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教学手段,都要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做到因课制宜,实现教学手段的合理化、教学目标最优化。

二、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过分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单一性标准。从近几年各采取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历史试卷来看,能力立意的趋势越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三件事:树立积极的心态、培养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

(一)积极的心态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上(也包括其他方面)树立起足够的自信,相信“我能行”

考试作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其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功利性的心态比较浓厚。这无可厚非,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逐步使学生树立更加理性和积极的心态。历史学科作为一个人文科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我很努力,但成绩不好”的现象,这种学习的“无助感”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心态慢慢失衡,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现代教育思想,形成与时俱进的学生观,真正去认识、适应、包容、欣赏和热爱学生。其次,教学中,特别是对历史阶段性考试评价中几个因素(如,试题的难易度、阅卷的模糊度、评判的宽严度等)的准确把握,坚持“适度、多样、有效”的原则,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必要的学习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也经常容易被忽视,有的老师在课后练习和测验中,直接从网上拉试题,照搬、照抄给学生。这其中有的试题根本不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结果事半功倍,陷入题海战术。我们学校从2008学年开始尝试“课堂练习校本化”工程,以备课组为单位给教师一定数量的资金去购买教辅资料,然后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编写练习题,到期末实行考评(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按综合得分高低给予适当奖励并由学校编印成册。我们教研组部分教师去年编写的练习后来被出版社看中,参与编写了教辅资料《新课标高考复习用书——历史新策略》。

(二)习惯和方法

教师心里都知道习惯和方法的重要性。但我们扪心自问,现在有多少学生有预习的习惯,有自主阅读的习惯,有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实际上,这些被教师忽略了的东西,才是将来会被学生一直带着,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东西。而很多具体的知识,却会被渐渐遗忘。所以,学校和教师真正给予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更该是习惯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这些呢?

1.教师必须确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思想是行为的驱动力”,如果我们缺乏这个意识,那么我们在行动中是会习惯性地忽略这一点。如,在上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我就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讲该册教材的学法以及人物评价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并且以相应的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学生,促使其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这样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在具体的内容教学中,我基本上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结合教师引导总结的方法来推进的。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是需要花时间和力气的。有了效率的保证,难道还怕教学进度不能被自己牢牢掌握吗?

2.要理性分析教学现状,理想对待学生未来。也许分数是直观的,但不一定是客观的。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来看,尤其是2009年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以后,我们不难发现,考试越来越侧重于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那些纯知识性考查题在高考试卷中已经越来越少。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应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目标去努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应该注重的是“为什么”“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我们不能以分数为中心,以习题为半径把学生圈住。我们应该理性的分析现状,正确对待学生的未来,找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加以引导和改进,让他们自己逐步找到能够将来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立足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任鹏杰社长说过:努力比能力重要!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就有了“发展”的可能,就一定能在“轻负担、高质量”的探索中踏出自己的一条路子来。课程改革、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作为中学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我们所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仍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柴桥中学)

猜你喜欢
轻负高质历史教学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8:17
多元化教学打造轻负高质的思想品德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8:48:41
谈“轻负高质”初中科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轻负高质 以作业质量促高效课堂
提高试卷讲评效率,打造“轻负高质”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38期)2016-06-12 15: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