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业
【摘 要】礼仪是每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及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从目前社会现象来看,许多人社会性极其幼稚,突出表现为穿着低俗、举止言谈粗鲁、打架斗殴、损人利己等,全不顾他人利益和国家形象,很大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基础文明教育。
【关键词】礼仪 幼儿 礼仪教育 策略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后就难以矫正,家长、学校以及社会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始正确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表现出自信、独立、积极、主动,情绪稳定性逐步增强,愿意遵守集体的规则,并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但由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不同,他们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差异,加之一些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媒体不良宣传的影响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惯,枯燥乏味的说教对他们讲就像是耳边风,为了促使每个幼儿在情感、社会性方面获得发展,我们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途径,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大班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感受现实生活,身临教育情境
我们打破了教学仅限于课堂的常规,根据教育需要把孩子带入社会特定的场景,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受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让孩子们通过对美好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获得礼仪知识的礼仪规范,在“交通规则我遵守”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请来了交警大队的警察叔叔,让警察叔叔给孩子们讲交通规则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交警叔叔生动的讲述及展示交通事故的图片,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交通规则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交通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带孩子们来到真实的马路边,让孩子身临教育情境,观察在真实生活中马路的礼仪内容,讨论我们应如何遵守,让孩子们去用他们了解的交通规则知识去分辨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在交警叔叔的教育中,仅有小朋友不要在马路上玩、追逐。他们在马路真实场景中,一下子又加了“不能在马路上轮滑”“不能滚环”“不能钻护栏”“不能离开大人自己走”等等,丰富了交通礼仪的规则。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触教育,认识有了极大提高。
二、感知实物特征,体验情境
礼仪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但就其内容讲,大部分属于健康领域。如幼儿的基本礼仪中,就包含了卫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而为了让幼儿理解道理,就需要以科学的教育来配合。“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在礼仪教育活动中我们非常重视幼儿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在活动中学,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教育措施尽可能为幼儿服务,如在幼儿礼仪中要求幼儿有卫生的仪表,对面部卫生的要求有“早晚睡前刷牙”“饭后要漱口”,而大多数幼儿及家长对此不重视,导致幼儿龋齿率达60%以上,为了教育幼儿,我们让孩子做了一个试验,即准备了两个杯子,均放入清水,一杯子不动,另一杯让一个小朋友饭后用杯里的水漱口再吐回杯子。一天后让孩子们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清水杯水仍是清清的、无气味,而漱口的水混浊发臭了。通过实物改变特征,让孩子体验到每天刷牙漱口的重要,这一体验主要是情境的创设,没有一声老师的说教,孩子就明白了道理,建构了知识,并有意识的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使继发龃齿率较去年有了明显的降低。
三、分辨图片是非,展开讨论情境
“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激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使幼儿能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初步学会以规则的要求对照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这是根据《纲要》精神确定的大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之一。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礼仪,并以此形式养成礼仪行为的动机,我们创设了以图片为载体,组织幼儿展开分辨是非讨论的情境。我们利用大图片让幼儿讨论图片中人物的是非,让幼儿在小图片中正确处贴笑脸,错误处贴哭脸,并组织幼儿在每个与礼仪教育相适应的活动区贴上了他们自己设计的规则标志。在情景区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在讨论情境中,教师应参与幼儿的讨论,但少问多说,以此引发幼儿表达个人的见解。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强化了对五大礼仪教育的理解,把握了行为规则,升华了认识,并付诸于行动。
四、艺术参与创设,烘托移情情境
幼儿礼仪行为是随着幼儿社会化和认识发展而发展的,让孩子学会理解礼仪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不遵守礼仪给他人带来的烦恼,就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验、来看问题。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以及日常生活交流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移情能力,是形成幼儿早期的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为了对幼儿开展移情训练,我们除了运用教材已有的文学作品进行故事讲述、情景表演外,还自编了大量礼仪教育的作品,如双簧、诗歌、故事、相声、表演等,以多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境,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进入他人角色,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语言表达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联想,并组织他们将自己的移情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老师交流。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来确定实践、检查、调整再付诸于进一步的实践,运用情境式的教育模式开展幼儿礼仪教育仅是我们的一种尝试,为了孩子的发展,这种尝试还要继续。
【参考文献】
[1]早期教育. 2004(10)、(12) , 2005(7).
[2]小学生礼仪规范.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