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芬
【摘 要】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块,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整个语文成绩得以提高的保证。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论述。
【关键词】作文 指导 第二次 写法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块,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整个语文成绩得以提高的保证。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指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作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何为第二次作文?我这里所说的第二次作文,是指每一道作文题,都让学生先后写两次。第一次是在老师的初次指导下进行写作,第二次是在老师的讲评及再次指导后再次写作。
第二次作文的好处是什么?我们知道,作文课是能力训练课,而能力的形成,要靠实践。这正如游泳的能力,不是教练教几招,学生就学得会的,学生是在听讲后的实践中学会游泳的。再说,人的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若认真听讲,在老师的初次指导下,即能明白如何着手写作;这只是一小部分的尖子生,而大部分中等与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差,听了指导后可能还是模棱两可,但老师布置的任务又不能不完成,于是,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写出来了,结果呢?可想而知。但是,当老师拿他们的“作品”来做例子讲评进行第二次指导时,由于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也叫劳动成果吧),学生一般会高度重视而认真听讲的,并能对照自己的初次作品重新审视,在分析比较之中找出差距,于是激起写作的兴趣,趁热打铁,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完善,直到自认为是佳作为止。不用说,在这第二次作文中,学生明白了某类作文该如何写,也再次实践了,作文的水平显然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了。
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并运用写作技能,就必须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实践”的步骤来优化步步递进的课堂教学机制。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不少老师是为了应付每学期的定额作文,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实践,割断了学生行文后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作文在学生那里成了单纯的应试,行文处于突击状态,讲评成了作文的结束。这样,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不足,多停留在抽象的认识上,就难以提高第二次作文的指导。
那么,如何进行第二次作文的指导?
首先,在布置作文前,教师从理论上,方法上对这类作文进行指导。当然,理论上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不宜讲得太多,关键是要讲得精,讲到点子上。同时,教师还应该用范例来进行点评指导,才不至于没有感觉。
其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写作。这时间的安排,我认为如果不是应试训练,则应起码给两三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酝酿、构思、观察,做写作的准备。
第三,教师收上学生的作文后,尽快进行批改,批改的方法当然不可能全部详批细改,但是,对每一篇学生作文,教师都应给分数,并有或详或简的评语,让学生知道“老师看过我的作文了”。
第四,教师针对学生作文进行再次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时,教师要拿学生的好作品来作例子进行点评,让学生再次对照“作文要求”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第二次作文。这次作文,要求学生对原作进行修改,原作实在什么都不可取时才允许另起炉灶,这样做主要是杜绝学生喜新厌旧,懒于修改。
比如,我指导初一学生写作文《我的————》 (要求:1.横线处可填写父亲、母亲、老师、挚友等称谓。2. 写出人物的个性。3. 运用细节描写。4. 600字以上。)第一次指导,我在审题、立意、填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尤其是立意上进行点拨后,便以学生熟悉的《藤野先生》作为例子进行点拨。告诉学生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采用“品德定向——因德选材——视才布局”,然后便让学生进行第一次写作。在批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时,我发现有以下不同优点:立意较好;能围绕中心选材;能写出人物的个性;能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同时存在以下缺点:少数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填题,一些填上“小狗”“小猫”“过去”“未来”等非人物称谓的词;材料不新颖,落俗套多;人物有个性但不鲜明;细节描写不到位,甚至个别学生写成了议论文。针对这种情况,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细心的第二次指导,肯定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做得较好的几个方面,指出不足之处,并拿三篇较好的学生作品和一篇中下水平的作品边读边评,对症下药。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听得特别认真。然后,学生在第二次作文中,完成得很快,第一次写得不错的,这次写得更好了;第一次写不成的,这一次也写得好了,全班仅有4位学生的作文没有达到优秀水平。可见,如此指导写作,效果相当的好。
多次的实践告诉我,指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二次作文,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重视并深入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