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卢建华
【课例回放】
一、问题驱动,提出猜想
师:魔方中蕴含着神奇的几何知识,想一探究竟吗?
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并询问体积大小(如下图所示,每个小魔方体积为1 cm3)
师:要想知道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只要——
生:看长方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能一下子说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吗?(如右图所示)
生:5×5×5=125 cm3。
师:猜想一下,长、正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什么关系?
生:与它的棱长有关,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实验验证,建立模型
师:拿出准备的1 cm3小魔方,分组实验。
实验一:用12个1 cm3小魔方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验证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看谁拼的方法多?
实验二:选若干个1 cm3小魔方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正方体,思考如何计算长、正方体体积?如有困难,一起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合作,启发引导,调控进程。操作实验二时,有学生举手。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们组想拼一个大一点的长方体,可小魔方个数不够。
师:不够?那怎么办呢?
生:两个小组合用。
生:我们想拼一个很大的长方体,两个小组合起来也不够。
师:那该怎么办?动脑再想想?
师:谁愿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
生:我们发现长就是每排块数,宽就是排数,高就是层数。长方体体积就是体积单位的个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表略)
生:正方体棱长都相等,因此,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用字母表示——V=abh,V=a3。
生4:我们还发现——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推理如右图所示)
师:老师很想知道,刚才有同学说小魔方不够,怎样解决的?
生:我们把一些位置空出来,但在大脑中创造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如图所示)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小达想用一块长10 cm、宽8 cm的长方形纸板做一个无盖盒子(不考虑接缝)。如果按照右图那样切掉4块相同的小正方形,再沿虚线折叠即可。但这样浪费了4块小纸板。如果不浪费材料,可把原纸板进行切割,再折叠成一个无盖盒子。
请你帮他设计制作图,并标出相关数据。比一比,看谁设计的盒子体积最大?
师:谁愿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创意?盒子的体积是多少?
全班出现多种意想不到的创意(如下图所示)。
【透视解析】
一、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学习,为课堂增添活力
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即为经验,它是儿童认知的基础。课程标准把“几何课程”先后更名为“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几何”,其实也是几何学科体系对儿童经验的适度妥协。因为“经验”是有力量的,经验的积聚可有效增添认知活力。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为主的过渡阶段,这与人们最早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几何图形的过程相一致。借助观察、感知、操作、思考,研究现实生活中物体几何属性与变换,以图形为重点,知觉其方向、距离、大小、形状等元素,能有效激活儿童大脑中的经验储备,对接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在空间直觉基础上形成大脑表象,主动建构对客观图形世界的认识。课例中,教师充分认识到几何知识来源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基于儿童现实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魔方中既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可拆可装、可拼可组。本是玩具,借作学具,顺应了儿童的天性。
二、以操作为核心,在思考、操作中体显张力
学生学习几何,并不是一味识记图形的名称、形状、性质、公式,而是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去感知、发现,最终建构正确的空间形式和关系。因此,空间观念的建立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具体的操作活动,在搭、折、剪、拼、量、做、画等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配合大脑思考全方位协同运作,形成相应的空间表象,完成对具体对象的抽象,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课例中,教师顺应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设计两个层次实验,一是拼指定体积形状不同的长方体,验证猜想,初步建立公式模型;二是自选小正方体个数拼体积不同的长方体,进一步深化对模型关系的认识。开放的空间、时间,显得韧性而有张力。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修正、深化。两次动手实验,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处漫溯,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
三、以想象为关键,在操作中发展潜力
想象是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数学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各种数学新观念的产生过程,或多或少都有想象的介入。学生通过想象能直接、有效地获得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的表象,在大脑中建立没有大小的点、没有粗细的线、没有厚薄的面等概念表征。几何学习活动中,空间想象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其发展空间思维、建立空间观念的关键因素。课例中,教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建立体积公式模型,想象形影不离地伴随左右。操作中,教师捕捉到“拼一个大长方体,小魔方不够用”这一极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适时介入,引导交流,激活思维,学生竟然联想到把一些位置空出来,在大脑中创造一个完整的大长方体,很好地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
四、以推理为渠道,在愉快的创造中提升学力
推理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也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小学生的几何学习中,有合情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二者相辅相成。从已有事实出发,凭借经验、直觉,通过归纳、类比等推断体积公式模型属合情推理,而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属演绎推理。小学生几何学习过程中的推理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直观而展开的,其几何推理能力主要是在图形的变换、转化等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中,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活动,建构体积公式模型,发展空间观念。应用环节,教师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小达设计长方体盒子制作图,尝试用二维平面图形刻画三维立体图形,在二维平面图形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再次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交流,感知体验图形与几何的现实意义,建立并发展空间观念。比一比谁设计的盒子体积最大,充分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