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
高效课堂中,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编者按】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共识。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们时常会产生如何正确定位的困惑。如,高效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如何体现?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教师如何与学生合作?等等。本专题的几篇文章,均来自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体会,相信对教师们明确和把握角色的转变会有所帮助和启迪。
我非常欣赏《周易》上的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句话正是这一论点的精辟表达。
合作意识太重要了,没有合作精神,谁也很难干出大的事业,教师不能成为优秀教师,学生也无法实现高效。大自然中有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成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1901至1982年,英国“卡迪文实验室”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便是“共生效应”的一个典型证明。
一、合作才能共赢
前几年,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连载文章,叫《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其中有一篇题目叫《在俄罗斯的越南人》。其中写道:“在俄罗斯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中国市场,在每个市场贩卖中国商品的除了中国人以外,就是越南人和朝鲜人。在这些外国人群里,唯有越南人抱成一团,不但在日常生活上相互帮助,在生意过程中也彼此关照。最初,中国人、越南人、朝鲜人卖的都是来自中国的商品,比如服装百货、日用五金,种类雷同,但是利润最大的是越南人,因为他们有一个同样商品的底价,绝不会为了自己赚钱坏了规矩。一个越南摊贩出的价钱,在任何一个越南人的摊位都是一样。中国人就无法比拟了,俄罗斯人最喜欢和中国商人讲价,一个比一个低,只要卖出商品,赚多赚少无所谓,陷入恶性竞争,惹得俄罗斯人得便宜,越南人不耻。”所以,教师们肩负着一个责任,一个义务,就是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会合作,根除掉这种劣根性。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常常说,单打独斗闯天下的时代已经慢慢远去了,合作共赢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要有更多人合作起来,才能成功。国际上的一些大企业意识到“红海战略”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从而改变战略,转向“蓝海”。其实,不仅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世界的富有不会导致另一个人精神财富的减少,相反,彼此之间的合作,会让双方的精神财富都增加。
这正说明了合作所产生的巨大的生命能量。一个团队需要强化合作意识,以创造最大的成就。河北衡水中学就非常重视合作,而且处处体现之。比如说,语文组里有一位教师被请出去讲课,全组都很高兴。为什么都高兴?因为,回来之后讲课费大家要平分。外来考察学校送了几箱梨,全校教师每人分两个共品甜蜜……正是这些小的合作分享使之凝聚成强大的团队,才有了更加强大的力量。如果人人都想着拆别人的台,力量则涣散,团队将溃败。而且,教师间的合作,还会向学生辐射一种正向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美妙,从而效仿之。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
合作之于课堂教学极其重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打破课堂是“教师的天下”的传统教学格局,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怎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比如山东即墨28中是两人合作式,其他学校则是四人、六人,最多八人合作式。我们的好多学生,从小学上到高中毕业,十几年学下来却患上了失语症,不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什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么基本的能力萎缩了呢?因为,这12年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传统的课堂又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一个人,如果天天听别人说话,的确锻炼了他收集信息的能力,但是,知识的牢固掌握更多地来源于熟练而准确地输出。因为,输出的同时,是一个再度或深度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验证输入及输出内容的正确性,让学生更具思辨力。很多方面的知识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让问题的答案更加多元化,其实也是让输入更加丰满的好途径。表达是养成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交流与争论来完成课题。交流就是说话,从而有了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全国很多学校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评价方式基本是捆绑式的评价,也就是说,教师一般不评价个人,而是评价小组的整体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令小组成为一个整体,组员一荣俱荣,一耻俱耻,每个人都会积极为小组争光。而且,在这个评价当中,还有一个共通的特点。比如说,四个人当中,有A、B、C、D四个能力层级,A是学习最好的,D是学习最差的。教师问问题的时候,如果是A回答的时候给2分,D回答则给8分,B回答得4分,C回答得6分。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全力参与,学习最差的通过较多的参与可以较好地掌握知识,全组都学会才行。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学优生都忙着帮助学困生。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成绩呢?恰恰相反。因为自己会了跟讲出来不一样,讲出来跟教别人学会又不一样。老师们都有一种体验,要想讲得使别人学会,就要自己首先对知识彻底吃透弄懂才行。所以,学优生讲到让学困生也能学会的时候,知识已经完全属于他了,他的成绩反而会越来越好。同样,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学困生也会奋起直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一个互助共赢的过程。
有一个“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证明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它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率先提出的。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后来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塔尖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即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的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通过“声音、图片”方式学习的可以达到20%;第四种通过“示范”方式学习的可以记住30%;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学习的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方式学习的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更重要的是,小组长期的合作,会在参与者的心里积淀出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式。学习好的要帮助学习差的,学习差的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自己也要好好地学习。这样,合作的意识就在心里自然而然地定格下来,分享、互助、感恩的思想品质也渐渐形成。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在探索合作学习的时候,还特别关注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关注“合作”还是关注“学习”,不仅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组织本身。利用组织来进行学习合作,还是进行合作性学习,两者意义大不相同。利用组织合作形式进行有效教学,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属性。学习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探寻合作途径,只是学习组织的副产品。当然,强调学习并不是不要合作。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组内交流的严肃性,分工负责人的权威性,角色的分工转化等,都可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合作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学习组织内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既是一个思路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所以,分工是手段,学习是目的。
没有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不复存在。充分发挥这个组织的作用,就可以取得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所以,组织的建立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形成的。而且,建立之后,又有了加强组织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借助这一组织,通过大家的合作,才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了学习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的建立之初,就是直指高效学习这一目标的。
合作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生成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且,这种意识还会向其他方面延伸,甚至伴随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当今社会,没有合作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养成了这种合作意识的时候,到了其他的地方也同样会具有合作精神。一个会合作的人,他未来走上社会,其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因为,一个有向心力、有共同理想的团体,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中,会创造出惊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