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中“规定性”知识教学误区与对策

2013-04-29 11:08刘建娟
广西教育·A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规定性数学教材误区

刘建娟

【关键词】数学教材 规定性知识 误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72-02

最近笔者欣赏了一组《用字母表示数》的同题课例,发现众多执教者对教材中“数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则”这一“规定性”知识的教学把握不到位,仍停留在“告知”的层面,未能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那么,对于教材中的“规定性”知识,怎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它们的的教学价值,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结合《用字母表示数》和《圆的认识》等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镜头回放:展示“规定”教学的原貌

“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是《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多位执教老师对书本这一规定性知识的处理大同小异,告知的方法都很直接。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历经知识形成的过程,对知识不能较好地掌握。课后笔者采访了几个学生。师:怎么到简写的时候你们不踊跃了?生1:那些问题的答案书上都有的,大家都知道的。生2:为什么要简写,写乘号不是挺好吗?生3:为什么只有乘法要简写?加法、减法、除法为什么不要简写?……正当一群孩子各抒己见的时候,一位“老夫子”式的孩子用高八度的声音慢慢吞吞地说:“没有为什么,这是规定!”“对的,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有孩子附和着……

二、静心追索:探寻“规定”教学的症结

书本中有很多“规定”,这些规定是数学家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研究成果。面对“规定”,师生油然而生神圣感、敬畏感。与此同时,这些“规定”也会对师生产生负面影响。

1“规定”面前,教师懒得思考,学生被动接受

有一位国外教育家曾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本文之前记叙的《用字母表示数》简写环节,无论是学生自学书本,还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知识点,教师懒得思考“规定性”知识的形成规律,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这样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课堂效率低下。

2“规定”面前,教师懒得设计,学生被动附和

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教师一般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多媒体先展示几幅关于圆的美丽图片,再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形状吗”,随后抽象出“圆形”,紧接着给出圆以及圆心、半径、直径等诸多定义……

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简单粗糙,一律按“规定”办事,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缺少观察后的思考、思考后的反思、反思后的再思考,没有获得丰厚的体验和感悟。

三、全力突围:重构“规定”教学的路径

分析现今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在“规定”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比比皆是,笔者以为,我们要避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的现象。

1滞后“规定”的呈现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思考、探索知识本源,对教材、学生、环境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创设应景之作。教师在教学“规定”内容时,应相应滞后“规定”的呈现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从而由此推及其他相关规定的理解。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 [x][y]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x乘y(板书:x×y)

生:(很疑惑)很像x×y,也像乘乘y,搞不清。

师:我也没想到,写出来会是这样。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乘号缩小点。(板书:x×y)

师:的确有区别了。

生:可以再小些,就更加明显了。

师:如果我们将乘号再缩小,渐渐的乘号就变成了?(板书:x·y)

生(调皮的):如果再缩小呢?

生(有些责备的):就没有了。

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非常大胆的想法!(板书:x×y=x·y=xy)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思考,与数学家们的思考不谋而合。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字母式子的简写,还有哪些?

学生有了“乘号缩写”这一规定知识本源探索的经验,带着思考研究了其他简写规则,并能用自己的理解很好的解释了其他简写规则。

2亲掀“规定”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亲历“规定性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小力和爸爸在沙滩玩寻宝游戏,爸爸藏了一个宝物,并告诉小力:“宝物距离你4米远。”你们知道这个宝物在哪儿吗?

生:在小力的脚前方4米。

生:在小力的脚后方4米。

······

师: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你们位置上有一张白纸代表沙滩,纸上的圆点代表小力脚的位置,宝物可能在哪里呢?请在纸上点出宝物的位置。(指名学生到黑板画,画出了隐隐约约的圆)

师:还可能在哪儿呢?(生继续到黑板添加点,画出了明显地圆)

师:宝物在哪里?

生1:在这个圆上。

生2:宝物在距离小力脚4米的一个圆上

师:其实,小力的脚就是这个圆的什么?

生(异口同声):圆心!

师:知道4米是圆的什么吗?

生1(有点炫耀的):半径!

生2(有点怀疑的):直径!

师:从字面上再结合图理解,是直径还是半径?

生:半径,因为半径的半告诉我们只有一半的长度。

师随后给出半径、直径的准确说法。

······

学生亲历了“规定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思考与尝试中感知圆的内涵,在错误思维与正确思维的撞击中得出科学的定义,在获取和选择中提取定义的核心要素。学习过程充满了思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层次。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规定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引领学生亲历“规定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亲历中思考发现“规定性”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责编 韦 欣)

猜你喜欢
规定性数学教材误区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
浅析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入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浅谈数学教学中“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