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科的文学性特征的问题,教师要从以下三点出发重铸课堂教学支撑点。1.教师亟需增强文化底蕴和提高人文素质。2.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确立文学性的主导地位。3.学生必须开拓视野,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学性 支撑点
新一轮的教改浪潮已席卷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学语文教学是求新求变呼声最高、教学思想斗争最激烈、改革声响最大的教学领域。各地也配合新的教学纲要相继推出了与之配套的新教材,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这些改革措施表明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特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笔者参加了数次新课改培训,从培训中深切的感受到教师目前最需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文本身的文学性,逐步摆脱旧有的教学思维与窠臼。但是在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笔者发现还有不少教师教学思维陈旧、教学套路老化,他们仍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课文的字句文法、篇章结构、政治教育意义等方面,这些方面虽然有必要进行指导,但如果将这些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课文本身的文学性,那就彻底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和精神,教学过程也就成了新瓶装旧酒,最终“演绎”为现实版的南辕北辙。那么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特征呢?以下是笔者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亟需增强文化底蕴和提高人文素质
如果说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是冰山一角的话,那这位教师的文化底蕴就是暗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冰山。成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化底蕴深厚。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展现出激扬的文学风采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自然也就会“爱其师则信其道”了,因此教师要驾驭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不断增强文化底蕴和提高人文素质。
笔者在苏教版必修一的课本上第一次读到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时,深受震撼,笔者在思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仅仅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貌似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笔者总觉得这样分析解读还不是很到位,于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尝试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技巧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笔者深入研读课文,并将本文与其它一些欧美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发现这篇文章带有深刻的理性思考的“烙印”,并且善于设置悬念,然后像剥丝抽茧一样逐渐使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欧美文学作品在写作风格方面的一大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持开放的态度,平时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涉猎各个不同领域;关注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合适的取舍。只有经过这样的积累和思考,教师才能增强文化底蕴和提高人文素质,也才能驾驭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确立文学性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入真正的文学世界,倾心谛听文学大家的心声,与各位大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深刻感悟名著魅力和人生百态;逐渐提高人文素质,传承人类文明中的精髓精神。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须引导学生确立文学性的主导地位。中学课本中的文章类型多样,精彩纷呈,这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也给教师在此方面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尝试中也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以下是笔者解决两种类型文章教学问题的例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建议和思考。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些文章“像匕首、像投枪”,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这也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初衷,但现在如果还片面强调作品的政治功能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将品析作品的文学价值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故乡》中,鲁迅先生妙笔生花,活泼纯真、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和木讷世故、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鲜然跃于纸上。《药》中,在华家的小茶馆,康大叔和一干“闲人”各具特色的言行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闲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那个时代的特点。通过类似的选择性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重点从文章的政治性转移到文学性方面。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很多教师将语言知识点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枯燥,笔者认为语言知识点固然重要,但仅仅围绕这一点来学习文言文,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应真切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笔者在网上看到描写“我爸是李刚”案件的文言文“作品”,虽是游戏之作,但文法严谨,幽默灵动。笔者灵机一动,将文章打在投影仪的屏幕上和学生共同欣赏,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如果能将热情转化为学习文言文的内在动力,那么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事情,而且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体会和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之美。
三、学生必须开拓视野,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毕竟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笔者在学期开始时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名家名著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将学生分组,制定好学习计划。如学习老舍的《北京的春天》之前,学生就在组内详细分工,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的媒体资源,对老舍其人及其作品的资料进行积累、分析、总结。经过一个星期的研究,每个组都交上本组的研究报告,笔者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一定要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较长的课余时间对名著进行目标明确的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通过大量的阅读与研究性学习,学生才能开拓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以上的三点建议不仅能突出语文学科的文学性特征,而且对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这一论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