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捷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常见的朗读方式就是用那种慷慨激昂的固定腔调。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呢?那就是追求“声”“情”的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自我的理解和感悟上,让学生能朗读得更好。通过品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更好地做到:朗读中做到“声”“情”的统一。
【关键词】品读 声 情 统一
目前,初中学生一种常见的朗读方式就是用那种一味慷慨激昂的固定腔调来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让学生能更好地朗读呢?那就是追求“声”“情”的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自我的理解和感悟上,让学生能朗读得更好。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等多种机能共同参与、协调的阅读。它能增强语感,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趣,加深课文理解,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语音感受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朗读必须做到语音准确,语气流畅,语调传神,朗读中要做到“声”“情”的统一。
下面我就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来说明一下,如何让学生做到:朗读中要做到“声”“情”的统一。
师: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表达了久经严冬的人们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留下的痕迹,其中有不少描绘春天的诗句,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师:同学们说得好,上述例子分别从色、形、声等方面描写春天。诗人将瞬间的感受定格成了永恒。看来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此环节为导入新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春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这节课我们来品读朱自清的散文《春》,看看朱自清从哪些方面来写春天的。
师:下面请你把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美的词语、最好的句子或段落给我们大家读一读吧。(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好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这个句子究竟好在哪里?
生:“偷偷地”用拟人的修辞格把小草人格化了。“钻”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师:能否把“偷偷地”换成“悄悄地”,把“钻”换成“长”或“发”?
生:不好,这样就显现不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师:说得真好,正如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草最先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了。
师:看来古人说一字值千金,真是很有道理的。据说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换成“到”“过”,但远不如“绿”字传神,因此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一定要注意遣词造句。
师:那你认为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生:“偷偷地”要轻读,“钻”要重读。
师:这一段仅仅写了草的特点吗?
生:还写了人的活动。
师:那写人的是哪几句呢?
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师:还有那些文字好呢?
生:我认为写花的部分很精彩。
师:这一部分好在哪里?
生:这段文字中用了三个比喻句写花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构成排比。
生:我觉得“闹”字也用得很好,使整个画面活了,显得很有生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也觉得这一段很美,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作者将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结合,高与低的俯仰生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幅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唐朝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这篇散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这段文字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景象。同学们读到这儿时,语速要稍微加快,才能显现出花儿你追我赶的样子。
生:我觉得写春风的那一段开头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突出了春风的温柔和煦的特点。
师:很好,那你认为应当怎样读好呢?
生:语调应当轻柔。
师:文中不仅仅把风写得很好,把雨也写得很好。文中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呢?
生: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绵长的特点。
师:文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连用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构成排比。
师:作者虽然没有在文中写到:“我热爱春天,我赞美春天”这样的句子,但是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清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客观景物已经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生:全班同学配乐朗读这篇散文。(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师: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吟诵感受到了春的音乐美,因此有人说,这篇散文更像是一首春的赞歌,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篇文章使用了大量的叠词,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映衬、反复等修辞格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生动、形象。
师:这节课我们虽然只重点品读了春草、春花的图片,但整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
师: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使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用心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
析:古典美学理论中有“三境”之说,即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不仅说明了艺术作品客观审美属性的高低层次,而且表现了主观阅读心理和参与行为的高低层次。物境在于形似,情境在于情感体验,意境则是阅读主体参与超越形象的外在形式和一般性的情感体验,达到阅读的高层次境界。
因此,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品味中得到美的熏陶。朗读必须做到语音准确,语气流畅,语调传神,朗读中要做到“声”“情”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