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军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教师就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情境、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关键,它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新课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后面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加深对残疾人的理解。教学这一课题时,笔者让学生举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学生可以用手势和聋哑人说话,叙述一件事情,让学生体会到聋哑人与正常人打交道是多么费劲;学生也可以蒙上眼睛,拄着拐棍走路,体会盲人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学生还可单腿走路,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笔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对残疾人要尊重,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再如:“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的方法”一课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先放几个关于洪水来临时、地震发生时、台风到来时的情形,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在班级开展逃生演练活动,让学生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内化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容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教学结构安排不当,最后只剩三五分钟匆匆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导入要简洁、明快、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结尾要精练,因为这时学生已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因此,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环节要紧凑,提问要准确,小结要精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
第三,要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即在各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解观点时,一般是以教师引导性讲解为主,这也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教师一讲到底,不等于学生被动、呆板、一问一答地随教师“走教案”,而是要能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有微观自主权,有对外部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对外部信息独立加工的权利。在运用观点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自主不等于自由放任,教师要精心设计,加强针对性和启发性,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实践的问题等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体参与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最满意的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对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成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结论更有价值。学生在对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和生活联系紧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注重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如《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2.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教学中创设“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同样,人们在生活中也有规则,如课堂规则、时间规则、家庭生活规则、社会生活规则等,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然后,让学生讨论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遵守学校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故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这就是说,教育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知识的源头上做学问。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众所周知,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物的真相,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