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梅 管启坤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学习,主要侧重在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上,这其实是舍本求末。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运用。运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工具的性质和作用。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学习重点应有所转移。
有关“地图”的课程标准,笔者在研修后有了新的认识。本部分标准有五条:(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现仅就第(1)(2)条标准来分析:
第一条“标准”,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是必须掌握的运用地图的三项基本技能。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某地的经纬度是理解该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意义的基础。
纵观历年中考试题,这一项占据比分较大,出错也较普遍。如给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让学生来判断所属半球、温度带等。对于南北半球的判断,学生一般不会出错,但是东西半球的判读学生常常迷茫。笔者在教学中对该知识点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明确四条经线:0度、180度、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分布位置、关系,并指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了解这样划分的原因是什么。
■
然后板书简图示意,让学生观察东西两半球的经度有何规律?
■
■
讨论,举例发言:
20°W■0°■160°E属于东半球
20°W■180°■160°E属于西半球
指导总结判读方法:
只看该处地点的经度,小于20度,就在东半球(例如伦敦);大于160度都在西半球。除此之外,东经度的就在东半球,西经度的就在西半球。
接下来,质疑验证环节。学生找地点来验证深化认识。这一方法较为成功,学生做错题的比例减少。
第二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在这里笔者是利用课本来辅助理解——把课本打开,书脊对着学生,学生会发现书脊处中间高、两边低,和山脊处的特征是一致的;然后再把课本翻转过来,学生会发现中间部位低、两边高,和山谷处的特征一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和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山区河流的分布的认识。
■
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图上进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