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

2013-04-29 00:44张春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7期
关键词:字面雨巷空旷

张春生

薛捷老师的《〈雨巷〉教学实录》摆在案头,当我展读之后,心中不免春意盎然。一个青年教师,在文学欣赏课上的有益探索,另人兴奋。

文学欣赏课上的成功与否,我以为欣赏主体(学生,下同)能否既进得了作品,有能从作品中出得来应是一个衡量尺度。而要达到“既进得去,又出得来”的效果,一个有力的杠杆就是联想和想象。因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成了欣赏指导课的切入口了。薛捷老师在这一点上自有她的一套。

一、营造适宜主体接纳客体的情境。上课之前屏幕展示江南水乡风光画面,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课开始时薛老师形象而神情的导入语,三者结合,有效地引发了主体的遐想,激发了主体强烈的心理期待,这自然有利于主体走进作品。

二、融通字面与“字间”。诗歌的语言上精练的,在精练的语言里蕴涵着多彩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因而,融通字面与“字里行间”,对于走进作品来说是既必要而又有效的。薛老师在介绍作者、引导学生感知抒情主人公、“丁香一样”的姑娘时,都不是直接地、平面地告诉学生些什么,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想象,并说说想象的理由。这理由当然与诗的字面信息相关联。这样“想想”、说说、说说、“想想”,也就便于贴近形象把握情感了。

三、接通同类作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日,一般来说,一篇作品的内涵,别人一点没触及到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因此,将此时的“此情此景”与彼时的“此此情此景”沟通,这就拓展了欣赏的广度,加深了对“此情此景”的把握。从《实录》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与薛老师引用的作品有五处之多不无关系。

四、沟通学生的积累。作为欣赏主体,完全是一张白纸,他是无法进入欣赏境地的。然而,不激活“库存”,欣赏也是难以奏效的。从《实录》看,一处找演员,一处当导演,这些活动的有效进行,都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激活“库存”。将眼前的欣赏放到丰富的积累上,会使人感到莫大的满足。

以上四点,前两点侧重与“进去”,后两点侧重于“出来”,带着学生“绕场”一周,想必每一位听课者,对其效果都会真切地感受到了吧。但如果要从鸡蛋寻骨头的话,笔者拙见,以为在意境的把握与拓展上似有有待商榷之处。

薛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的想象之“物”。作者为何要想象这一“物”?无非是想借“物”寓情。“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寄情之“物”而不是追求之“物”。寄什么情?哀怨、惆怅之类。但这种感情并不是作者想要的,而是想借这个“知音”宣泄掉的。所以,作者一开始说希望“逢着”,而后来就希望“飘过”了。因为飘过,“她”就远了、散了,“她”远了、散了,就意味着哀怨、惆怅也就远了、散了。在这两个希望中,我以为后一个希望才是作者更想要的,而两个希望并非同向叠加。这与薛老师后来提供的“屏幕显示”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是一致的。而把诗的后半部分只理解为失去姑娘后的更加忧伤,似有不妥。

另外,诗人在雨巷之前加了“寂寥”。按《现代汉语词典》,“寂寥”的意思是“寂静;空旷”。在欣赏的过程中,薛老师和学生都只注意了前一个意思“寂静”,而没有后一个意思“空旷”。我以为,这后一个意思更切合本诗意境,因为“空旷”正反映了抒情主人工空落落的心境,这与哀怨、惆怅是相吻合的。再者,“寂寥的雨巷”贯串全诗,应是作者暗示的触发点和动情点,似要告诉我们哀怨与惆怅正是由它而来,又因为它一时难以改变,因而,只有寄希望于希望了。而“静”并不一定就和惆怅必然相连,所以当朱自清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时,心情并不坏,而当他写到热闹时却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总之,从《实录》看,这堂课瑕不掩瑜。相信,随着薛老师不断探索,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将亭立于教坛。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字面雨巷空旷
岭上闲士:旷野里的树
失眠
戴望舒《雨巷》(节选)
空 旷
空旷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