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荣海
学习活动是一项复杂、艰苦的脑力活动,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学习。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嘛,不就是背背即可,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真正要学好历史,也应注重方法,那么,我们应该注重哪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呢?
一、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人是“录音机”式地学习,勤于读书,勤于笔记,读了很多,记了很多内容,但他是呆读死记,没有读通学活,对知识并不理解,更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种学习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
学习固然应该勤于读书,博学多记,但一定要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边读边理解。所谓薄书要读成厚书,厚书要越读越薄,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要通过思考对书中的内容多提出一些为什么;在理解了之后,要能对书上的知识进行概括,这时就会感到这些知识很简单,这样才是真正学懂了。记忆和思维也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记忆一定的知识,就无法运用知识去分析、理解一些新知识;而思维又是记忆的条件,只有理解了知识的意义,才能牢固地记忆,靠死记、强记,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巩固。笔记也同样需要通过思考,把重要的、关键的东西记下来。不假思索,像记流水账一样什么都记下来,这样的笔记对学习作用不大。所以,学习必须把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如让学生“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时,先向学生提供赵翼和郝松枝相关材料,可让学生思考: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这样既加深了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思考了新的问题,收效甚好。
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学习过程主要是掌握理论知识,这是学习的特点决定的。但是,知识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的总规律又是从实践开始,而最终还需回到实践中去,因而学习活动必须贯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学习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保证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紧密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目的,一方面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另一方面有助于获得完全知识,克服理论脱离实际、两者不对号的现象。联系实际包括联系生产、生活的社会实际和加强学习中的实践环节。学习中实践活动主要是实验、实习、练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培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不管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源(如古人类化石、先民的村落遗址、前辈遗物、墓葬等),还是以文字形态存在的资源(即前人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字记载,如史书、典籍、笔记、档案、铭文、碑刻等),乃至口碑史料(传说、民谣等),这些社区课程资源对学习者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大有裨益,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三、全面共同发展
所谓全面共同发展,就是说不仅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会看清历史分析历史,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应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做人;通过体育能学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懂得养身之道,促进体质增强;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也同样能起到其他各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就德智体三者关系来说,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有人以汽车比喻,说德育是“方向盘”,智育是“内燃机”,体育“底盘”和“架子”,三者相互依存。在学习过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不懂得做人,是不可能真正读好书的。埋头读书,甚至加班加点,什么活动都不参加,也不懂得休息,这种疲劳战术,既影响健康,也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效果。
历史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对此前面已作用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主要学习方法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因此,必须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习,发挥学习方法的整体性作用。这样,历史的学习就一定会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