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
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以及明辨的意识,在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课堂上如何积极有效地调动、引导学生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的思维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数学教育中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合理的引导不可或缺。
一、《可能性》教案的第一次实施
《可能性》最初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式来让学生拓展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采用摸白球比赛(一个瓶中都是黄球,没有其它颜色的球)来作为引子,逐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进行一场公平的摸球比赛(一个瓶中各颜色的球数都一样),让6个同学参与摸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发问,学生答案只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回答,培养学生理解可能性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知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增设了摇奖环节。以上关于可能性的教学方式不管以什么形式呈现,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来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过,这次教学过程中必定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课后在吸取了一些专家建议后,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案进行改进:一是游戏规则要明示,便于学生理解。二是摸球是否是最适合的方式,实施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三是整堂课的道具都以球为中心,应合理增加其它实物。
二、《可能性》教案的第二次执行及修改
通过对第一次课堂教学成果的认真总结,在第二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变,但在教学手段上发生改变。首先,在上课开始前,我详细介绍了在课堂活动中要涉及到的一些比赛的规则,这样克服了小学生们对突发事件理解的局限性,增强了课堂活动的时效性。其次,在有白球的情况下追问:有机会摸到白球吗?一定能摸到白球吗?提升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供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进而在后面的教学巩固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可能性”的情况。最后,在教学的摇奖和应用环节,所举例子都以参考实物为主,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次的课堂教学效果比上次已有明显提高,但仍未尽善尽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摇奖游戏可以取消,本身立意不高,容易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二是可以加设抽签或抛硬币的游戏(在体育比赛中比较常见),让学生积极参与。三是在练习环节,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感受可能性,二是综合练习。
三、《可能性》教案的第三次贯彻及修改
综合前两次的教学成果与课后的修改意见,这次做了突破性的改动。首先,在教学目标上,除了原先的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其次,在猜球比赛环节,尽量让学生学会用“可能”来表述回答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在不公平的摸黄球比赛中,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各为一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一过程要让学生真切理解“一定”、“不可能”的含义。随后,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放球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提问,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最后,在学以致用环节,问题的提出要层层递进,答题顺序也可以通过抽签方式决定,让学生对课堂上答题有所期待。在第三次的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他们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更是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一教学方式理念很是值得提倡。
四、对《可能性》教案的评价及反思
通过对《可能性》教案的三次实施与修改过程的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上出一堂完美的课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反复推敲琢磨细节,从多角度来理解深挖教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一,应该重视每一个教案,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但都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认真思考,转换不同角度分析,考虑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切合性。第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语言的表达,不讲废话,思路清晰,说出的话要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第三,每堂课之前,必须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具体的举措是什么以及如何自然衔接,要让整个课堂更有方向感和层次感。第四,在了解教学目标后,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能时刻紧扣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对课堂知识都得到最充分的理解。第五,回顾对《可能性》教案的二次改动,理性的东西逐渐减少,感性的东西逐步增加,第二次修改使感性和理性达到了一个平衡,让学生从游戏活动中亲身感知,到进行理智的判断,再回归到生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可能性》的二次修改过程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次完美的实践。它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