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充满欢乐

2013-04-29 00:25宗全全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动手科学探究

宗全全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取代了灌输式自然常识教学,亲历参与的科学探究取代了纯粹结论灌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得到了有力的贯彻和全面的落实。但是不可否认,当下一些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过程设计与实践过程往往满足于被活动表象所充斥,而缺失了活动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和内涵,活动过程显得苍白而无力,学生处于被动的“伪科学探究”中,不能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为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回归教学法的原点,让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主流方式,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让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快乐。

一、让孩子体验动手做的快乐

课标强调不仅仅了解科学知识,而且着重于每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建构基础的科学概念,更符合小学生建构基础的科学概念的心理机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因为教学时间和材料不足,将小组成员分工为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实验只有实验操作员进行,这样的科学探究并不是真正地科学探究,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们动手实验的机会,扼杀了孩子们的快乐。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动手实验的快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从时间和材料两方面予以保障,将科学探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1、时间充足

学生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实验技能的差别以及个体前概念的差异,实验时会出现完成时间不一的情况。实验活动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不可预测,活动时间的控制变难。这时,教师经常会因为时间所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打断学生的动手实验,剥夺部分学生动手操作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时,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小组差异性,有的小组可以很快的找到几种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而有的小组却做了半天也无法点亮小灯泡。这时如果草草结束,肯定有孩子没有享受到点亮小灯泡的快乐,这时的孩子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让孩子们向完成较好的组请教,学习他们好的做法;也可以由教师给予相应点拨,学生找到实验中的问题所在,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当然,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并围绕重难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匆匆而过,不能感受动手的快乐。

2、材料充分 人人都有机会动手实验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材料的不足是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动手做的快乐的又一因素。很多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都在十二组左右,而学生生数一般在五十人左右,有的学校甚至是六十几人。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就经常给学生分配角色: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实验只有实验操作员进行,学生人人有动手探究的欲望,而没有动手实验的学生,显然是不能感受到亲手探究解答自己疑惑,获取知识的快乐。教师如果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多下功夫,甚至发动学生准备部分实验器材(如学生带一次性塑料杯当作烧杯,吸管代替搅拌的玻璃棒等等),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动手实验的快乐,让孩子亲身体会到获取科学知识的快乐。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还应该注意选择,选择最能完成实验任务的,而不是最能吸引学生的材料,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不让材料吸引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

科学探究活动只有保证时间充足、实验器材充足,把每一部分探究活动做透、做细,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动手探究的快乐,才会爱上科学。

二、体验成长的快乐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科学技能,是学生快乐的源泉,也是爱上科学的理由之一。

1.获取知识的快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学生看到“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特别是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狂热的追崇,科学课上的探究也格外精神。同时孩子具有科学家的必备素养之一——好奇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它激发我们去探索;好奇心也是问题的来源。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精心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收获科学知识的快乐。

2.掌握技能的快乐。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不仅是收获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技能的掌握。例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信息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提升,学生从中收获了快乐。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这一单元时,学生感到快乐的不仅是观察到微小的生命世界,还有掌握了显微镜这一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一位学生在自己的科学日记中写到:从怀着好奇之心小心翼翼地取出显微镜,到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世界,最让我快乐的不是观察到微生物,而是对显微镜的正确、规范使用。再如科学课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课前、课后或实验的过程中搜集和整理数据信息。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中,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后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这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调整摆线长短做出15秒钟摆动5次、10次、20次的摆,在学生完成后,整理数据时,我再提出:能根据刚才记录的数据推出每15秒摆动15次的摆的摆线是多长吗?学生通过研究数据用内插法得出了结论,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掌握了搜集和整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孩子们是多么的开心,这一刻,他们不就是小小科学家吗?

三、体验小组合作带来的快乐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课程,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科学探究活动多是分小组的科学探究,在扎实有效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学习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能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小组合作探究只是一种教学形式,真正让其高效,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需要教师更多的机智和艺术、科学分组,明确分工,加强训练。

教师在学生分组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特点,根据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尽量让“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时选好组长。选拔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做组长,同时要求组长对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日常科学教学教师再通过训练,让每个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让合作学习“活而有序”。

2、教师应充分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布置了任务后,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没有走进学生当中,学生的小组合作不会是高效的合作。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或操作顺序,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及时点拨、帮助、指导,提高学生合作效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有效的小组合作,让孩子感受小组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共同体会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进步,快乐成长。

科学是一门释放学生的大脑、眼睛、嘴巴、双手的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材料,关注小组合作,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充满欢乐,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尽情地问,大胆地想,积极地动手,仔细地观察。让孩子在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的快乐,让未来的科学家从这样有效、欢乐的科学探究中起航。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动手科学探究
我也来动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点击科学
动手画一画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