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静
一、教师知识的准备
老师是科学课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探究的伙伴。老师的知识水平要达到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对于所要探究学习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正确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不解的地方,把学生错误的想法和不当的探究方法引导正确。对于老师应该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我觉得要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层次性。
1、针对性。针对性是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这里的知识主要针对小学科学教材里面的科学知识。如今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能够把全部知识都融会贯通的人毕竟是少见的,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充实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必须理解的十分透彻。无论一堂课的知识点有多简单,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一系列相关知识点,认真备课,专心研读教材。如果对本课科学知识准备的很充分,教师在课堂上会很自信,面对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就显得游刃有余。
2、广泛性。对于科学教师想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来说,教师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广泛性。本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还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来帮助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如可以通过一些科普读物、科普网站、科普杂志、电视中的科普频道等获取当今科学的发展、最新的动态以及一些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生的眼中,科学老师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奇人物,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个会想到去问科学老师。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在校园里面看见一只蝴蝶时,就会把它装在观察瓶里,带着一系列问题跑来问我;在电视上看见介绍某一项高科技介绍时,也会过来问我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纳米科技,核试验等。小学生眼中神奇的科学老师,需要这位老师平时有心的积累,广泛的阅读来丰富自己在科学方面的知识,切不能让学生失望。
3、层次性。一位会上课的科学教师,不仅掌握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差距和心理认识规律将知识分层次,以便于学生能轻松掌握。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四年级上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时,提到牙齿蛀牙问题,紧接着用一系列专业词语来介绍蛀牙,从牙釉质说到牙本质再讲到牙髓牙根神经末梢,用流畅的语言把蛀牙问题详细解释了一番,看得出来这个老师课前对于本课科学知识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学生听的都是一头雾水。对于小学生,应该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将学生分好层次,教师在课前知识准备的过程中也要将科学知识分好层次,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心理的准备
1、备教学观念。新教材、新理念对我们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了,要改变以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与课本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我们要把主体教育观、开放教育观、探究学习观等新教学思想观念渗透到备课中去,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很好地运用我们的教材。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中一些知识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知识了,他们已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或多或少的了解过一些。只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际验证来证明前人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在我们的科学课的课堂里主要体现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科学知识探究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性格、年龄、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课前准备必须符合学习的主体特点。例如: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学科,启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是三年级的重点。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还比较差,精神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就注意多准备一些直观的教具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了兴趣,那接下来课堂常规和科学教学工作进展就容易多了。
3、备教师角色。对于科学教师而言,探究目标能否实现,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角色定位显得非常重要,其关键就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做到耐心的“扶”和大胆的“放”。所谓“扶”即是扶助、帮助,具体体现就是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更明显一点;所谓“放”即是学生活动为主,表现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此时的教师更像是组织者、合作者。掌握了扶和放的恰当分寸、时机,探究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是水到渠成,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找准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好我们学生的科学活动。在探究的准备阶段,成为高明的参谋,耐心地将学生扶上路。在探究的行进过程中,成为平等的首席,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在整理数据、分析交流阶段,成为积极的观众。扶与放相结合。
三、科学实验器材的准备
1、自制器材。自行设计、制作和开发的教学器材、资源可弥补实验教学中部分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同时,自制的器材与常规器材相比,灵活性更强,不但具有针对性强,而且在使用时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电”,涉及到较多的电方面的知识,我和我教研组的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装配调试,制作成了一个电路板,可用于绝缘体、导体、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开关连接等研究。现在,每当教学“电”这个内容时,学生使用这个电路板,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学们纷纷想要自己亲手动手制作一个电路板。
2.学生自带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前准备,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食盐、生油、土豆、醋等物体,是我们科学实验课经常用到的低值易耗材料。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这些实验材料有很多优点:一是,学生对这些材料熟悉,容易准备,学生参加了这个准备活动,会更加倍感自己是实验主人。学生用这些自带的物品进行实验,劲头很足,同时还能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科学探究,身边的很多物品就是我们探究的对象,还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二是,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我们知道,一节实验活动课,用在课前准备所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间的好几倍,学生能干的事,老师为什么不放手而去包办呢?[3]节省出的时间可用于其他的教学准备工作。
另外,像植物的种子,花,果实以及蚯蚓、蚕等一些植物和动物,如果能让学生带来,既提高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这种情感,同时还将科学课延伸到生活中去。上完课,可让学生带回家再观察。例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这个单元,以蚕的一生进行探究,那么学生可在家里先饲养蚕宝宝,再将他的观察发现以及他饲养的蚕带到科学课堂探究讨论,我们不必按课本顺序连续在几周内将蚕的一生讲完,我们可以等到学生的蚕饲养到某个阶段,比如进入蛹这个阶段再开始讨论学习,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他单元的内容先上。此时学生在课堂上会将自己在这个阶段饲养观察蚕的发现和疑问提出来,在课堂上将问题解决后,再带回家继续观察。科学来源于生活,他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能将科学课堂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对科学老师来说是一件很欣慰的事。
3、收集废旧材料。科学老师经常要干的一件事就是“捡垃圾”,对于科学老师来说,这些垃圾都是宝,都能为科学课堂所利用。所以科学老师在生活中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很多废旧的材料都能为科学课堂所利用。例如,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建高塔》一课,要求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搭建高塔,每组都要那么五六个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在我的课堂一般分成12组,也就是需要六七十个,如果你课前才想到去准备的话肯定来不及,就算让学生带,一时间家里也不一定能找出大小不同饮料瓶,因此,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就留心积累这些“垃圾”,马路上,办公室,教室,家里能捡到的瓶子都把它有序堆放在实验室准备间中,又如,本单元还有一课《找拱形》要求学生观察瓦楞纸的构造,因此,平时办公室老师的一些快递盒子我都会收集过来,把它整齐叠放起来以供科学课堂的利用。
有了这些课前准备,我们的科学课就能顺利进行;有了这些课前准备,我们的科学探究就会有足够的材料,有了这些课前准备,我们的课课堂效率会更高。只有细实的课前准备,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完成科学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