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

2013-04-29 19:20赵忠平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共享思政教育互联网

赵忠平

【摘要】全球文化的多元性通过互联网的迅速传播,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机遇,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共享

一、全球不同文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西方意识形态尤其是个人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侵入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动向。同样,西方政治势力也在密切关注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并想尽办法意图侵入这一领域,以达到迷惑、误导的目的,尤其是敌对势力更是将网络作为颠覆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大范围传播煽动性的政治内容,利用电子邮件、聊天软件、论坛等到处散布不利于国家安定、人民团结的言论,尤其是在面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时,西方敌对势力开始转直接为间接,通过网络传播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败思想,意在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达到潜在的迷惑和诱导。

2.全球不同文化易导致大学生信仰迷茫、道德失准和价值取向模糊化

近些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都针对80 后、90后提出了“信仰缺失”这一概念,随着90 后即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信仰迷茫必将会成为下一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课题,而全球不同文化又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突出表现在意识流的多样性,让许多大学生无所适从或者盲目随大流,很容易参与到网络虚拟群体中,产生网络空间小团体信仰,如“月光族”、“炫富族”、“崇星族”等,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某一种较为偏颇的人生理念作为自己生活的导向。另外网络负面信息的大量涌入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道德失准,对一些优秀传统色彩的道德观念盲目排斥,我行我素,道德立场不再坚定,甚至在道德行为上也出现莫衷一是的态度。这些都给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3.互联网的不科学

互联网的不科学使用导致大学生出现依赖与沉迷,甚至出现严重自闭等心理障碍网络资源极其丰富,这对大学生来讲充满新奇和诱惑。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需要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实现的,这突出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上。互联网工具的人机互动信息获取方式,尽管存在许多虚拟的点对点信息沟通,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是单通道的,因此网络也让许多大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在虚拟中寻求精神的满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下降,有些出现了较为突出的自闭倾向,甚至转变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人格结构也出现异常。而心理健康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势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途径

1.进一步完善红色教育网站内容和功能,提高教育材料的吸引力

随着办公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有专门的思政教育官方网站,这些依托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宣传与事务处理工作的专门网站在以往发挥了重要的红色窗口作用。但是随着发展,单纯政策宣传、知识普及性质的网站已经很难满足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了。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要在教育内容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充分利用网络特点,将教育内容进行形式的转化。另外,教育内容要避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脱节,这也是以往教育的困惑之处,即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内容就和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相联,这就需要开辟专栏,由点到面地将教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生活模块上,这样会将有血有肉的思政知识呈现给学生,也体现了人本化教育理念。

2.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强化对网络行为的规范化管理

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迅速,不断挑战着高校系统的网络防范水平,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是教育网,这在客观上已经对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进行了一定过滤筛选,但是仅仅依靠这种方式,对无孔不入的不良信息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提高网络管理水平,高校可以从三个方向加以努力: 首先,加强对网络访问行为的监督,加大对网关安全建设,通过使用有效的访问规则防火墙设置对外来信息进行筛选,尤其是要对特定时期内的特定事件进行有针对性地网络管理。其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不存在重大政治原则和有一定弹性认知空间的问题,多从引导的角度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识别和取舍。另外,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要积极探索与社会的联合调控功能,共同营造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形成的网络环境,如建立区域契约制度,与地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责权分工,将校规校纪与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机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3.发挥互联网子媒介作用,开发二级思政教育平台,促进与学生的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互动模块被开发出来,从最初的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到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再到动态性、微观性更加强的共享社区、Blog 及微博空间、微信,这些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媒介。通过使用这些二级教育平台,我们可以将许多有用信息尤其是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到相关平台供所有学生查阅学习,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网络空间进行访问,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状况。同时,当学生有疑问或对思政工作有建议时,尤其是当面提出比较为难时,就可以通过“悄悄话”留言的方式,达到与教师沟通的目的。鉴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领域进行相应平台开发。比如对于微信,适合发布单向为主的信息如奖学金评比、贫困资助等公共知情权较高的内容; 对于QQ群,适合开展团体讨论、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通过这种子平台的细致区分,我们就能够建立起立体化较强的教育系统,发挥互联网的整体教育功能。

4.建立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优化高校思政软环境

互联网化思政工作,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素质: 其一,较好的亲和力、同感力和共鸣性。在网络平台上,教育者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转换角色,做好倾听者、陪伴者,多以平等的方式促进或与学生开展共同的讨论,多进行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群体中的声音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够不带太多强制色彩,才能够不先入为主,才能够较为顺畅地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其二,要熟悉相应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但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许多思政工作者尤其是年龄较大者,虽然掌握较为系统和成熟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交流方式不太熟悉,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有时候连工作的突破口都找寻不到,这是需要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拿出一点时间进行一定了解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共享思政教育互联网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