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石》情感内涵的多重解读

2013-04-29 11:19:32黄园
西江月·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卞之琳主题

【摘 要】卞之琳是我国19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十分独特的一位。其意象的智性化与诗歌戏剧化的写作方式丰富了其诗歌的结构层次,再加上诗人刻意凝练出的情感,和对主体存在的隐藏,使他的诗歌有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性。《鱼化石》是卞之琳的名诗之一,诗虽仅有四句,但意象独特,结构跳跃,引人深思。本文试从形式、意象、主题三个角度入手,解读《鱼化石》的多重情感内涵。

【关键词】卞之琳;《鱼化石》;形式;意象;主题;多元解读

我们认为一首好的诗歌需要情感的宣泄,更需要情感的沉淀;需要主观的艺术,也需要冷静的思考。就像真正的悲伤来临时,你反而无法嚎啕大哭一样。最宝贵的情感,往往需要回味。诗人卞之琳就是此类诗歌的代表者。

在中国的现代主义诗人中,卞之琳是一位诗风较为奇特的诗人。他受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原则影响很深,标举“诗不是放纵情绪,而是逃避情绪”同时也容纳了中国古典主义诗歌的某些美学原则,创造了一种独具审美观念的新智慧诗。今天我给大家分析的也是其中一首既有深邃的哲理韵味,又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性的诗歌,叫做《鱼化石》:

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卞之琳的诗在学界被普遍认为是由“情”到“智”的转变,他和废名的诗歌是三十年代最富有智慧的新诗。但卞之琳却认为:“人非木石,写诗的更不妨说是‘感情动物。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因此,我们认为卞之琳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诗看作为“抒情诗”,至于其诗“智性化”的倾向,只是他与前人过分抒情相对而言的。他的抒情既真实又有节制。如同罗兰·巴尔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浪漫主义抒情诗中的“我”往往是作者本人,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但更多不是作者。艾略特曾论述过诗有四种戏剧性对白方式,分别是:对他人说话、相互说话、对自己说话、对上帝说话。我们认为用这个理论来赏析这首诗,能让这首诗的内涵更为丰富。首先,对自己说话,那么这首诗,我们理解成是一个女子或者一个男子的自言自语;其次,对他人说,我们便可以把这首诗理解成这个女子或这个男子对自己情人所说的话,再次,还可以是互相说,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诗理解成为两个人的对话录。这是在文章形式上的多义性,除此之外,文章的主题也像是一个迷一样,有着多重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两句。第一句是“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中“镜子”的含义,什么叫做像镜子一般的爱呢,我以为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平等的、公平的,如同照镜子一样,镜中的我,和境前的我是相等的,我给予你的这份爱,和你回报给我的爱是相等的。另一层意思,是虚幻的,机械的,呆板的。我们常说“镜中花、水中月”,镜中的自己只是一种投射,而不是真实的自己。这份像镜子一样的爱,也许是自我的单恋,也许是对方麻木的客气的机械的回应。第二句“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这里,我主要是抓住“远”和“鱼化石”这两个词进行多重理解,第一种,把“远”理解成为空间上的远,也就是一种距离感,第二种,把“远”理解成为时间上的远,也就是岁月。而鱼化石呢,首先它经过自然界的考验成为了化石,因此可以是一个结晶,是一种胜利的成果,但是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涤后,它也成为了一种过去,一种痕迹,同时,成为了鱼化石的鱼不再是鱼,石头也不再是石头,二者早已都面目全非。

综合上述对称谓,对主题的多重理解,我将对这首诗的分析,编成了以下几个版本。

一、一个女子的自言自语

这个女子娇嗔的说道,“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这是沉溺于爱情,在撒娇的女孩,她渴望爱,渴望温柔和温暖,接着她却反问道,“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这里的呢,更像一个质疑,质疑他们之间的感情,不能像镜子一样,你给予我多少,我便反馈你多少,这个女子此时就好像刚刚经历了热恋期后,开始不满两人感情投入上的不平等,无论谁多爱谁多一点,他们之间开始产生了距离。于是两人心灵的距离,由刚开始的紧紧相拥到摩擦到现在的距离,然而正是这个距离,让两人的感情走向成熟,有了爱情的结晶,也就是“鱼化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距离产生美。

二、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回忆

前三句是这个男子对过往的回想,回忆起当他们曾经在一起时“那个女孩拥有的温暖怀抱,有水一般的柔情,曾像镜子一样无私的爱着自己”,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分开了,可是分开并不意味着感情的终结,也许他们还深爱着对方,也许还有一人呆在原地,就算两人都已走开,那段曾经一起走过的岁月却不会消失,就算他们之间现在相隔的距离再远,就算过了再久,只要他们不曾忘怀,那么这段曾经的岁月就会像“鱼化石”一样,虽然成了过往,却也永远不会再变化,并且回忆起来,还都如前文所描述的,都是对方的好。

三、婚姻牢笼中的两者对话

任何感情的开始,都是美好的,女子赞叹男孩拥有温暖的怀抱,男子享受着女孩水般的柔情,可是,岁月是无情的,现实生活也是无情的,两人在相处中总也免不鸟摩擦和矛盾,他们开始不满双方的缺点,开始争吵,开始质问着彼此,有没有像镜子一样的爱着自己,计较自己在感情中的得失,但他们还是没有放手,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们也像千万男女一样组成了自己的家庭,走进了婚姻殿堂,他们看似成功了,拥有了爱情的结晶,可是他们再也不是当年的他们了,那个有着温暖怀抱的男孩也许变得沉默冰冷,那个水一般柔情的女孩也许变的暴躁泼辣,那么爱情改变了他们,让他们学会妥协,学会为对方改变,可是改变后的他们是他们当初想成为的自己吗,这样的结局是对彼此的忠诚,又或许是对自我的背叛。

四、幸福老人的不朽爱情

开始的他们如一切热恋男女一样,温暖的男孩和温柔的女孩,不顾一切的为着对方,即使在后来交往中,他们也不曾松懈,无论有什么矛盾都不曾改变他们对彼此的爱,他们走进了婚姻,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生活,虽没有太多的浪漫,但他们都保持着像镜子一样,无私的,把自己最好的关心给对方。这样的感情最为平淡,却也最为长久,这样的生活让他们不曾意识到自己那么的爱对方,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当其中一个人离开了人世,当他们失去了对方时,才会那么的感受到爱情的可贵和对方的珍贵,于是在对方心里才有了刻苦铭心的“鱼化石”。

五、单恋者的幸与不幸

前两句可以理解成这位单恋者的爱情宣言。但暗恋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默默而疯狂的去观察对方的一切,因此这两句还可以是这位单恋者在内心记录下的对方的爱情需要,他喜欢的这个女孩儿或者男孩儿,渴望着温暖的怀抱,期盼着温柔的爱情。而这些都是单恋者细心的从点滴中观察得来,于是他付诸于行动,不顾一切的付出自己的温暖和柔情,期盼打动对方。但是收到的回应呢,却是像镜子一样的爱,是对方礼貌的说声“谢谢”,是对方客气的“有来有往”,是自我的幻想,是虚幻的爱恋。故事的最后,这位单恋者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沉迷于幻想的单恋者了,或是看清了,远离了当初疯狂的单恋。不管怎样,他们远了乃有了鱼化石,兴许这位当年的单恋者又寻觅到了别的爱情,兴许他终于得到了梦中人的青睐,兴许他依旧和以前一样孤单,但那又怎样呢,不是有人说“我爱你,但和你无关”吗?一份独属自己的暗恋,印记着自己当初傻傻的疯狂,和美好的青春。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鱼化石”呢。

诗人的内心是丰富的、独特的。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试图去分析,编制出不同的版本以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各个版本也包含着不同的人生情感故事,不同的故事缔造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故事宣告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故事向我们讲解着不同的真理。

【参考文献】

[1]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朱自清.新诗杂话[M].上海:上海作家书屋,1947.

作者简介:黄园(198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卞之琳主题
护你一生周全
《卞之琳》
扬子江诗刊(2023年2期)2023-03-05 05:55:54
卞之琳《断章》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4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多元解读,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56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1:31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