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背后的人生观照

2013-04-29 00:44刘伟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8期
关键词:幻灯双飞晏殊

刘伟

一、课例构思

(一)两重情感的互补。这首词有两重人物形象:一为那位缱绻于相思中的女子,一为作者自己。也有两重情感:一为“相思”,一为对人生的理性观照。解读本词首先要保证那位女子形象的完整性、品出她的相思情尤为重要,因为晏殊的体悟是建立在那个女子情感基础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固然是一首写相思的词,但它又不仅仅是在写相思。词中透出的浓浓情意中还有理性的思考,而“相思”之情成了“理性观照”之媒。有了对人生的观照,女子的相思也“高远”了;有了那位女子的相思情,晏殊的思考变得细腻而动人了。两个形象、两种情思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补益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先与学生一同借分析意象关系对女子情感进行品读,进而引导学生品出晏殊的体悟的超越之处。

(二)两种方法的运用。在讲上阙时,主要采用对比式引用、类比式引用的方式,来表明此词“象”“意”之间的特别韵味。这种引用极易导致喧宾夺主,所以我大都点到即止,不仅不立强宾,而且让引用的诗句成为主之仆。

(三)两次活动的连续。第一次活动,是以散文化语言来解诗。第二次活动是讨论此词的“有境界”,透过“相思”,品出晏殊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活动都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设置第一次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还原更好地品出词意。此次活动既能表明学生的“心读”达到的程度,又是第二次活动的基础。那种“苦苦寻求”的感觉体会不出,便很难悟到“人生难圆”的永恒之悲。“有境界”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上的环节要环环相扣,否则便会有割裂之感。总体而言,学生讨论比较积极,有些学生的独到思考令人欣慰。

二、课堂实录

导入:晏殊,字同叔,这个词人很特殊。他自十四岁得赐同进士出身以来,便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一生仕途显达。他没有后主亡国被俘的惨痛,没有东坡大起大落的沧桑。但他有着诗人独有的敏感,有着不同凡响的才华。他的词,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词,几乎每一首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超越。《蝶恋花》就是其中之一。

课堂互动:

(一)见象明意:透过“象”初步感知此词情感

师: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

(多数同学说是女性,少数认为是男性)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考虑到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有拟闺阁之语的传统,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位女性,好吗?下面我们就一起随着这位女子的脚步,走入词境之中。

(生齐读)

师:此词上片选择了哪些“象”?又表达何“意”呢?

生1:选择了菊、兰、罗幕、燕子、明月等,表达了离别之后的愁。

师:对,是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愁。(板书:离别相思)这些“象”常见,而写离别,写相思的词,也是数不胜数,如此看来“象”“意”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晏殊却以其妙笔用普通之“象”,使“意”具有了别样的韵味。

(二)象见意韵:品味固有之象背后特别意韵

(请一位同学读上阙)

师:音很准,节奏把握得不错,但还没有融入情。这位女子来到了庭院。她首先看到了菊、兰。既是“槛”边,看来它们并非野生,(生笑)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女子平时便喜欢菊花兰草,甚至有时还会视它们为知己。可现在她眼中的花草是怎样的呢?(幻灯显示:愁烟、泣露)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4: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她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她看到的菊兰也仿佛处于哀愁之中了。

生5:而且,连平日相知的事物也处于哀愁之中,这便使女子的“愁更愁”了。

师:将己之情移至“象”上,“象”上之情又反过来加重主人公的愁绪,这种手法,称之为“移情”。(幻灯显示:移情)

师:庭中的菊兰并不能让女子减轻心中的愁绪,于是她来到罗幕之中。可在这里,她却感到了寒。一“寒”字似已足够,为何前面还要有一个“轻”呢?

生6:从菊、兰可知,这是秋天,用“轻”字更为准确。

生7:首句虽有“愁”“泣”等字,但情仍然是淡淡的,此处只一个“寒”字,未免太突然。所以,加上“轻”字更与女子心境相和。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真地走入词境中了。她感到了轻寒,又看到了什么呢?(有的说“燕子”,有的说是“燕子双飞”)好,那我们看这是那只代表着美好的“飘然快拂花梢”的燕子吗?(生摇头)这倒是颇似《红楼梦》中的那“梁间燕子最无情”。

师:那么,我将这句作这样的解读:我来到罗幕之中,却感到阵阵轻寒,我又苦苦寻找那呢喃作语、时常给予我安慰的燕子啊,可它们也都离我而去。(幻灯显示)你们同意这种解读吗?

生8:同意。

师:那么,这句该怎么读?

(生8试读,重音放在“燕子”上)

生9:不同意。因为词人是将重点放在“双飞”这个情态上。

师:为何要强调“双飞”呢?

生9:因为自己“单”,而它们是“双”,(其他生笑)这是反衬,体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师:以外物之圆满来反衬自己情感的不圆满。看来,“双飞”是它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生笑)如果这样理解,这句又该怎样读?

(生9试读,重音放在了“双飞”上)

师:其实在晏殊的词中,燕子经常以“双飞”情态出现。幻灯显示:

“时时海燕双飞去”( 《踏莎行》)

“双燕归飞绕画堂”( 《燕归梁》)

燕子在晏殊笔下总是有着这种独特的意韵。在这首词中,主人公心情已很低沉,可燕子偏偏双飞去,主人公怎能不暗生恨意呢。但“燕子双飞去”这五个字表达的是隐隐的恨。若说燕子双飞是无意,那么下面出现这个明月仿佛就是有意的。

(生齐读“明月”二句)

师:“明月”这个“象”在写相思的诗词当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看一下,明月在这些诗词中经常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幻灯显示: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不知魂已断, 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 没人知。

——韦庄《女冠子》

生11:第一首诗中,明月当是相思之情的寄托。

生12:第二首诗中,明月成了主人公的知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是这种感觉。

师:理解得很到位,那么在晏殊这首词中呢?主人公是否希望它“斜光到晓穿朱户”?(生齐答:不希望)为什么呢?

生13:不希望,因为斜光到晓穿朱户,说明主人公彻夜未眠,明月已经成了煎熬她的事物。

生14:明月也是代表着一种圆满吧。这与主人公的心境又形成了一种对比。让主人公难以容忍。而明月呢,却不谙离别苦,一直那么朗照着。

师(小结):很好。我们再回头看看,上阙由象见意之时,其中韵味的确与其他诗词不同。(幻灯显示:象见意韵)北宋一位作家吴曾,对晏词有句评价:(幻灯显示)晏元献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我们根据前面的解读,也可总结出晏殊词的一个特点:(幻灯显示)清丽淡雅,翻故成新。好,我们再来把上阙读一遍,重新品味这象意之间的韵味。

(生齐读,读得和缓而深情,较前有很大进步)

(三)深思成境:以“相思之苦”解“人生难圆”

活动一:想象还原词境

师:“凭栏”的感觉是痛苦的,所以,后主劝大家“独自莫凭栏”,范仲淹也告诫大家“明月楼高休独倚”,因为,正如温庭筠所说“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啊!可这位被一张由愁烟之菊、泣露之兰、轻寒之罗幕、双飞之燕还那不谙离别苦的明月织成的愁苦之网罩住的女子,却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背景下,登上了高楼,望尽天涯。这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画面。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个画面。尊重原词,可加入自己的想象。

师:好,请同学们将你们的成果与大家共享。可以自荐,也可同桌间互换品赏后相互推荐。

生15:女子徒步登上高楼,见到辽阔无边的湖水,不时西风拂过,带来一丝寒冷,不由得心中又泛起一阵涟漪,浮起了的是他的脸,于是用手托腮,凭倚栏槛,望着湖面上归来的船舶,阵阵发痴。

师:写出相思之人的心理,但“湖”这一意象未免脱离原词,而且还没有写出“望尽天涯路”的感觉。

生16:明月静静地挂在空中,凄冷的西风吹散了云朵,吹落了庭院中绿树上那寥寥几片叶子,她独自站在高楼上,凭栏远眺,她望着远山黑影,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情思,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啊。

师:善于渲染气氛。“怎样的望眼欲穿啊”,能体现出“尽”“天涯”的意味。

生18:昨夜西风吹过,不知有多少绿叶凋零,那女子独自凭栏,望天涯尽头,苦苦寻找他的身影。无尽的思念如无根的浮萍,随山长水远,漂泊不定。

师:善用比喻,颇有文采。写出了一种苦苦寻找的急迫,还有思念无着的失落。

师:这两句很有名。这首词的高下如何断定呢?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境界”。(板书:境界)幻灯显示: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活动二:透过相思品味晏殊的人生体悟

在王国维眼里,这首词也是有境界的,如果是这样,词就不仅仅是写这位虚拟的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也当抒发或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某种真情或真意。你们可曾听过晏殊的绯闻啊?(生笑着摇头)那么,晏殊借写这位女子的相思,究竟要表达什么呢?这首词究竟有着怎样的意境呢?请各小组讨论。

生19:他虽然仕途显达,但政绩平平,望尽天涯路,是不是表达对政绩,对功业的渴望呢?

师:不无道理。只是看晏殊的传记,倒没有透露出此意。

生20:晏殊有一句词“无可奈何花落去”,这首词借相思之苦表达的也是一种对自然规律或人生变幻的无奈吧。

生21:这首词中“双飞”“明月”都象征一种圆满,而女子登楼望尽天涯也是为了寻求一种情的圆满,后面“欲寄彩笺兼尺素”还是为了寻求一种圆满。而这圆满是不可得的,晏殊是不是想借写相思难圆来表达对各种各样的残缺的无奈呢?

师:能拓开眼界,这很好。其实晏殊虽无“穷”境,却有着独特的文人眼光,他是善于思考的,他的词写情也能及时以理性收住,并往往表达对一些永恒话题的关注。比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残缺”或者说是“人生难圆”等等(板书:人生难圆)也惟其如此,晏殊的词才能释放永恒的光芒。他的词是“有境界”的。

凡写诗写词,收尾最难。古人总是力求有“余韵”。请同学谈一谈。

生22:确实有余韵,晏殊强化前文那种“寻找”“寻求”“期盼”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可这种期盼,能得吗?得与不得正是此词余韵所在。“山长水阔知何处?”强烈的期盼就在这茫然、无奈、叹息中停止了。但这首词留下的绵绵之情,切切之思永远不会停止。最后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词人的追慕之情吧。

(生齐读)

(作者单位:温州中学)

猜你喜欢
幻灯双飞晏殊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忘年知音
今夜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晏殊换题
苹果里有五角星
舞台艺术对于舞台剧目的重要性
幻灯幕和黑板
传承经典,时尚表达
幻灯与电影的辩证
——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
晏殊《完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