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玲
【摘要】辛亥革命的成功,应主要归于孙中山用三民主义思想凝聚了各派别爱国民主力量。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基点,三民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文章在剖析三民主义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释其如何促进近代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共产革命序幕的拉开。
【关键词】辛亥革命 爱国民主队伍 三民主义 历史局限性 内涵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他在对近代中国独立、民主与富强目标的追求中,汲取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并集成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思想体系—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思想观念对于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国民党的总纲领与指导思想,并且也是孙中山在世期间国民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说,三民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意义的思想观念。
民族主义
对于民族主义,孙中山最开始的解释是,“民族主义,是从与生俱来的‘种性出发,要求民族的独立,其外在表现就是本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思想观念从旧三民主义阶段过渡到新三民主义阶段,其内容是在不断修正与丰富的。
所谓的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种思想内涵是通过革命手段来彻底推翻过去的民族歧视与封建压迫政策,争取汉民族独立,光复汉人的天下。就像孙中山曾经说过:“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来中国多事,长驱入关,减我中国,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者,杀无赦。汉人有为满洲作汉奸者,亦如之。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思想,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延续的华夷思想观念,主要体现为以大汉族地位为最高统治,并对其他民族有着鄙视的态度,这其中难免具有传统狭隘的种族歧视主义思想。“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我宗常能驱除光复,以贻后人。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大义所在,凡我汉人,当无不晓然。”
然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不同阶段才得以发展,由于封建政府的黑暗腐朽,对列强采取了妥协投降态度,已然成为了西方国家的走狗,为西方列强国家入侵中国提供了便利;对内部施行独裁统治,对民族持有歧视观念并推行压迫政策,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因此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当时代表满洲贵族根本利益的清政府。在1904年,孙中山撰写了文章《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在内容中列举了清政府的十余种罪状。另外,孙中山也在1906年的《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本质上的划分。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到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念产生了质的变化。在辛亥革命之后,民族主义内容中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观念,随着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宣统皇帝的退位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思想观念中贯穿了民族平等与统一等因素。在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标志着民族主义的思想观念逐渐完善与合理。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指的是推翻曾经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具有“恶劣政治之根本”的旧社会的封建制度,要构建“平等”与“民治”的现代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要在“民主立宪”的观念基础上规划了相应的政治体制,进而阻碍了封建君主制度的复辟,保证民主共和的顺利建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等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以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种民权主义思想观念,并不是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民为邦本”,而是孙中山汲取了欧洲资产阶级提出的民主主义观念。孙中山早期的民权思想观念发展轨迹,是从“英雄革命”过渡到“平民革命”,让“国民政府”演变到“联邦共和制”。在1878年,只有十二岁的孙中山去教会学校学习,并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熏陶,因此渴望改革中国制度,拯救同胞。他提出的民权思想包括:“革命程序论”、“政党和政党政治论”、“权能区分论”、“地方自治论”、“全民政治论”、“五权宪法论”等思想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论点“五权宪法论”更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认为要在借鉴欧洲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将对官员的“选考权”与“纠察权”划分出来,进而形成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选权与纠察权等五项权利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
民生主义
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本人对其阐述是“民生主义, 即贫富均等, 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而作为关于国人经济问题、物质均等问题方面的经济纲领,他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生活与谋生之道。孙中山说过,“我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的生活,群众的生计与生命。”并且孙中山一直将人民的幸福与生活的安定当作毕生奋斗的目标。作为孙中山先生深入探讨革命力量与投身于民主革命实践过程的重要思想结晶,民生主义思想自身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提出的“天下为公”、“均贫富”等思想,在秦汉文献中有关井田制度的文献记载,以及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等,都为孙中山提倡的民生主义拓展内容。
在旧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是其主要内容,孙中山对于平均地权的思想观念渊源是多元的,正是受到当时群众劳苦生活现状产生的同情,并且受到清朝太平天国革命的巨大影响,因此使得他产生了要为群众解决土地的问题。从1896年开始,孙中山在欧洲居住了三年,当时欧洲贫富差距的巨大反差引起了社会革命的动荡,而这些历史事件对孙中山思想产生了震撼,也触动了孙中山对中国未来的深刻思考。“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等思想原则就被写入了《同盟会宣言》中,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将土地归入国家,制订地价,让地主贵族自己报价,国家来进行征税,当国家需要土地的时候,可以按照地契来购买。当地主贵族申报地价之后,国家土地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地价,增长的价格部分要全部回归国有,其中原价给予地主所有。
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的思想核心是通过构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来实现土地国有化。在这种纲领中,蕴含了国内多数群众想要谋求幸福生活的内容,在理论思想上否定了传统封建土地的所有权,对于消除封建土地制度来说,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通过征收土地税,提高价格归国有的逐渐解决当时社会土地问题的方法难以满足我国农民反封建、划分土地的客观要求,并且不能真正地动员农民群体参与到民主革命中。
孙中山对资本问题的立场十分先进,他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落后贫困的状态,就需要迅速发展现代工业,只有具有了十分发达的交通线路与公共路线,有了十分丰富的农业产品,才能够实现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具有富强的基础。”孙中山一直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因此在十分艰难的困境中,也会相信自己的资本主义方案,来发展现代工业并且避开了“虚伪的资本主义”(具有私人垄断的资本主义)。因为这种虚伪的国有资本主义只不过是西方资产阶级通过所谓的“政权”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占有国家资产,并不能够真正地去改变工人阶层与群众被剥夺的社会地位。
因此,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核心思想“平均地权”理念,并不是重复亨利提出的社会理论思想,也不是传统的土地改革方案,而是结合了中西理论的独特思想。曾经夏东元提出的《论清末革命党人关于土地问题的思想》理论中说道,“孙中山先生是为了解决中国劳苦大众被剥削的同情,愤怒于社会不平等现象,之后汲取了亨利的土地平均论,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平均地权的思想理念。”但是,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观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辛亥革命之后,民生主义拓展了新鲜血液—节制资本,这种思想理念进而完善了民生主义理论,促进了孙中山思想的进步。
结语
一定意义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所代表的不只是近代中国史中的一种救国方式,也是未来中国给予的希望。虽然这种扎根于农业社会制度、累积在群众思想观念中的传统落后甚至迂腐的价值观念依然在不断蔓延与滋生,而“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依旧与国人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较大距离,但是三民主义思想是一个能够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基点。由于“共和”革命方案的失败,最终导致了近代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共产革命序幕的拉开,而这应该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真正价值意义所在。
【作者为贵州毕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