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现今中学将考试视为写作目的,作文思想僵化、不具备真情实感、毫无生活气息。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活化作文”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学生因为生活的需要而写作文。生活既是写作的源头,也是写作的目的,这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学生的“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难题。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作文”的随笔训练方式,使作文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与中学生的切身生活融为一体。
关键词:新课改 生活化作文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总目标中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生活化作文”的提出,我认为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方式。所谓“生活化作文”,即将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获得感受和经历,从中提炼出语言,付诸笔端,写成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接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我们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还是常常会看到,学生写的作文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思想僵化,无病呻吟,东拼西凑等等。究其原因,学生对写作文的目的认识不正确,导致不知道写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东西毫无生活气息,连最基本的真情实感都不具备。因此,实施生活化作文对现今的作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必需的。本文仅就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生活化作文”教学进行初浅的探索。
首先,学生为什么写作文——为生活而写。
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生活,作文是因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写作文的目的不单纯为考试,考试中的写作只是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手段和方式而并非学生写作文的目的。诚然,现在的高考制度决定了学生不得不为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分数担心,也有许多语文老师在抱怨:高考指挥棒的方向不改,教学的方向也很难朝自由方向发展。但是,如果中学生连最起码的记事能力都不具备的话,就算运用所谓的高考作文模式、套路,也很难取得好的语文成绩。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首先从自己的思想上解除学生写作为高考的枷锁,有了高考的束缚,学生在写作文的道路上只会步履维艰。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中写道:“现在学习写作,并不应为考试,也不为要做著作家或文章家,只因为要记笔记,要把情意告诉别人,要写信给家庭或朋友,诸如此类。这些事情都是极平常的,但做不来的时候便是人生的缺陷。咱们不愿意有这种缺陷,所以非学习写作不可。”而在现代社会,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而且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差。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中也提到“写作的表情达意,也是自我的心灵对话。所以,抒发感情要发自肺腑,发表看法要出自真实的认识。写作一旦功利,就容易失却自我,下笔往往言不由衷,为文造情。”因此,语文教师要首先改变写作为应付考试的观念,“观念改变了,这些现象消灭了,咱们才可以认真地学习写作。”
其次,“生活化作文”写什么——写生活。
作文从生活中来,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叶圣陶先生说:“把写作看做与生活无关的事儿;自己的经验和情思不写,临到动笔,便勉强找一些不相干的话来说”,这可以说是现今学生写作文的一个普遍现象。现今的中学生写作文不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却在考试时临时编造一些假的空话,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小学阶段大部分都已经学会了记事的能力。那时虽然大多数的日记都被老师称为“流水账”,但那都是实实在在每天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感受。我在有幸聆听小学作文教学的先行者管建刚老师的《理想的风筝》的观摩课时,深刻记住了管老师对于小学生应怎样写作文的一句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而许多中学生却丧失了这一基本能力,实为可悲。陈日亮先生在《我即语文》中说道:“有了写真话为基础,作文的材料就会自然而然地来自生活出自思想源于读书,学生就会从害怕写到不怕写再进而喜写乐写。”这样,不管面对什么作文题,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恰当的写作内容,进而完成一篇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文字朴实的佳作。《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阶段的目标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主力军,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打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记事、抒情、议论的基础上,放开思维,进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加具有独立思想、自由意志。
再次,怎样写“生活化作文”——随笔训练方式
所谓“生活化作文”的随笔训练方式,就是利用日记、随笔、周记等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生活记录和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体验生活,领悟情感,关心社会。通过随笔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情、体验。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且,学生的思维变化快,许多对生活的感受稍纵即逝,如果不快速记下来,那么就会造成写作时没有积累的材料,无从下笔。
具体的做法有两点:
第一,让学生养成随时有表达的欲望和灵感就马上记录下来的习惯。70年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主张“改错先于求美,阅读重于写作,日札优于作文”。学生暂时丢掉写考试时的正经作文的条条框框,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而且要学生自己去挑选个人喜欢的笔记本,本子大小、薄厚、样式不限。规定这个笔记本只能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观察所感思考所得的原创文字,每天都要写。不允许摘抄,如果很喜欢别人的一段文字,那么就把自己的读后感(为什么喜欢这段文字)写下来。一天写一行也行;一天有很多感受,写好几段也行。这就要求学生要随时随地留心各自生活中有趣有益的活动,并及时记录下来。教师注意不时监督,每周集中批改一次,对学生在随笔中表露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和帮助。学生通过每天的随笔,将自己的真心袒露给了老师,这样老师与学生建立了亲密的感情,使学生信任教师。
第二,在一个学期结束后,要求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随笔进行归类整理。比如,把都是描写景色的片段归纳起来;对社会现象抒发议论的归为一类;表达自己感情的再归为一类……然后学生之间对他们相同或相似的随笔主题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评价,最后各个学习小组做出一个期末随笔专题报告。报告的一般形式为PPT,当然也鼓励网站创作的形式。在期末专门用两课时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将其成果计入平时成绩,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和表扬,对其他同学也要鼓励。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又锻炼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也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团队合作的学习精神。
写作教学是一个有序的、长期的训练过程。老舍在《从记事练起天天练认真练》中提倡:“一般说来,写诗,写剧本,写小说,多少都有一些记录的性质,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我希望你们从今天起,用一个小本子每天记一件事,不要想‘一鸣惊人。有了记事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既然写诗、写剧本、写小说如此,那么学生写作文也当然如此。柴静为周云蓬《绿皮火车》做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写文章得写到这个份儿上——不吐不快,没有苦吟,也不用琢磨,连修辞都是一种繁琐,诚实道出就是。”如果这是中学生作文的最高标准的话,梁启超则认为,中学生写作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该说的话——或者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这当然也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让学生坚持训练,一步一步的要求环环相扣,达到这样的目标指日可待。“生活化作文”把学生目光引向生活,让生活之泉水激荡学生的文思,使学生的作文自然而鲜活。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写自己想说的想写的话。作文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既是写作的源头,也是写作的目的,这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学生的“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难题。这样学生就不会害怕写作文,作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与中学生的切身生活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军华.生活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胡国平.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J].现代阅读,2012 ,(3).
[4]胡广华.新课改形势下,实施生活化作文的新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6).
作者简介:谢雅婕(1991-),女,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