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 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4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人分为两组,70例采用单纯性西医常规非手术疗法,7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结果:实验组治愈56例(80%),有效9例(12.8%)无效5例(7%)。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21例(30%),有效28例(40%),无效21例(30%),总有效率70%;两组疗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性西医常规非手术治疗。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
肠梗阻可由很多不同的病因引起,因而临床表现不一致。随着对肠梗阻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和各种诊疗措施的应用,对本病的处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特别是不完全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现将我院自2005年至2012年收治140例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1 中医学认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
中医学认为肠梗阻是由于腑气不通、气机郁滞所致。肠道为传化之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通则痛",故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手术后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长降不畅,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出现肠梗阻,以痞、满、燥、实为主证。肠梗阻属于中医的"关格"和肠结"范畴。其病机在于淤血留滞肠道,通降失调而病。
2 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均为外科住院病人,全部病例均符合<<外科学>>关于肠梗阻诊断标准。年龄12~75岁,平均55岁;男89例,女51岁;140例患者经密切观察均无狡窄性肠梗阻体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非手术疗法: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支持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酌情给予止痛,解痉药物。
3.2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中药治疗。
3.2.1 一般性肠梗阻。气胀较甚,体质壮实,适于中青年。
处方:厚朴10g 枳壳10g 桃仁9g 赤芍9g 大黄(后下)10?15g 芒硝(冲服)15?20g
功效:行淤通闭
3.2.2 对于慢性不完全肠梗阻,患者体弱或年高不宜急下者。
处方:当归15g 乌药9g 桃仁6?9g 青皮3?6g。 陈皮3?6g
功效:理气通便
以上各处方中药水煎成200ml,早晚空腹各100ml服用或100?150ml鼻饲,或150?200ml中药保留灌肠。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痛、吐、胀、闭消失,排便排气,听诊无肠鸣音亢进及高调音,腹透无液气平面,1年内不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大便通畅,1年内有复发;无效:经治疗症状体征不缓解,大便不畅,不排气者。
4.2 治疗结果。实验组治愈56例(80%),有效9例(12.8%),无效5例(7%)。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21例(30%),中转手术5例。有效28例(40%),无效21例(30%),总有效率70%;中转手术8例,两组疗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5 护理措施
5.1 饮食护理:禁食阶段,有效的胃肠减压对治疗肠梗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定时观察胃肠减压引流量、性状。当胃肠减压器内无液体吸出时,应挤压胃管或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调整压力或调整胃管插入深度,每班要检查胃管固定情况,保持胃肠减压通畅。由于禁食使口腔内的细菌得以大量繁殖,再加上胃管对咽喉部粘膜的刺激,很容易使病人口腔粘膜及咽喉粘膜受损,要定时给病人做好口腔护理,并给予温水或绿茶水漱口,以湿润胃管,从而减轻胃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减少并发症,增加口腔舒适感。患者梗阻解除后,注意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5.2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保持输液通畅,及时检查血气指标。[1]
5.3 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灌肠前嘱病人排尿,减轻腹压,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插入导管约15cm左右,药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以利于保留,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使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便于吸收。[2]
5.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5.4.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胃液的性质、颜色与量。准确记录出人量。
5.4.2尽量保持半卧位。一般情况下,病人都不能保持有效的半卧位,护士要随时指导、协助和维持病人的正确体位,并说明半卧位可减轻腹胀对膈肌的压迫,减轻腹胀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5.4.3观察腹痛性质、程度,是否加重或缓解,有无恶心、呕吐、腹胀有否减轻,是否排气、排便,针对症状予以适当处理。
5.4.4如恶心、呕吐可配合针刺治疗,注射镇静药物,阿托品足三里穴位封闭。麻痹性肠梗阻可以双侧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0.25 mg。注意病人有无脱水、休克症状,及时发现肠绞窄现象。[3]
5.4.5注意舌象变化:舌苔明显增厚,舌形无异常。舌体略显呆滞,发病早期舌色多为红、青,干燥少津,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在早期或最初6~24 h常无舌色改变。
5.5 健康教育 对病人进行出院前的健康宣传教育,指导病人做适当的运动,平时吃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暴饮暴食,不要在饭后做剧烈的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有腹痛等不适时应及时就诊。
6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占各类肠梗阻的40%,手术时由于肠管及腹膜的机械性损伤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造成局部炎症,炎症时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后期形成纤维素,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机化而形成肠管和肠管及肠管和腹膜之间的粘连。另外,无手术者原发疾病多为阑尾周围脓肿,胰腺炎等炎性感染,或术后调摄不当,肠蠕动自然恢复的时间晚,则增加了它们之间接触的时间,粘连的机会也就增加了。肠梗阻的患者平素多无症状,而当胃肠功能发生紊乱时,肠壁发生水肿,使肠腔狭窄,不规则的蠕动又使已有粘连的肠管发生成角畸形而造成肠梗阻。[2]
以非手术治疗为首选。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治疗以通里攻下为主,佐以行气化瘀,清热解毒,调畅通便,使气机通畅,以恢复肠道的通降功能,以自拟理气通腑方,方中以中药莱菔子、厚朴下气除胀,炒枳壳、炒枳实、大黄、芒硝荡涤积滞,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润肠通便,既助诸药泻结,又可活血。芒硝含硫酸钠90%以上,服后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腔水分增加,刺激肠管蠕动排便。中药具有广泛的抗菌、抗溃疡作用,能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降低肠壁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抑杀肠内细菌,增加肠内容物的液体含量,促进肠蠕动的增加,从而解除梗阻[3]。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对高龄体虚,一般情况较差者,应加入扶正温中润下等药物;连续用药3天,症状未缓解但亦未加重者,可让病人休息1~2天,然后再攻下。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如腹痛加重,腹部X线立位片气液平明显增加,则行粘连松解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能有效的提高非手术治愈率,降低手术率,缩短病程,疗效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桂凤.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5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5):325.
[2] 刘路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治疗与护理.中原医刊,2003,30(3):5758.
[3] 国相芝,连树林,李刚.综合疗法治疗单纯粘连性肠梗阻42例.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