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一种在双语社会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各种语言之间的接触也日渐频繁。语码转换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于人们的日常交际当中。小品是一种受众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品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本文尝试基于语言顺应论理论,运用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阐释小品中语码转换现象发生的动因。
关键词:顺应论 语码转换 小品
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交际现象,广义上的语码转换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交际者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语码转换现象得到了诸多领域学者的重视,先后有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用学等学科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的研究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运用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理论并结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对小品这一艺术形式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一、语言顺应论和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Verschueren一直致力于语用学的研究。1999年Verschueren出版了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他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或者语言外部的因素所驱动。语言的使用者基于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选择。变异性使语言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使语言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而非机械地按照严格的规则和固定形式的关系做出选择;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实现交际需要(Verschueren , 2000)。在Verschueren看来,在交际过程中,这三种特征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语言交际过程被看做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选择的过程。因此,语码转换亦可以理解为一个选择的过程。交际者的动机是理解语码转换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引起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文化以及功能因素。
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为我们研究语码转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模式更好的回答了交际者为什么要进行语码转换?或者说,他们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该模式把语码转换看做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而语言选择正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本质之一。该模式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心理动机、语言现实以及社会规约等方面的顺应(Yu Guodong, 2001)。
二、小品中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模式分析
1.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是指交际者使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创造幽默、赶时髦、炫耀等等心理动机。
1.1创造幽默
例:赵本山:改革开放富起来之后,我们俩盖起了二层小楼。这楼盖完了屋多了突然跟我提出来要分居,说搁一个屋准耽误她学外语,完事呢说这个感情这个东西是距离产生美。结果我这一上楼,距离是拉开了,美没了!天天吃饭啥的也不正经叫我了,打电话,还说外语:“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
《昨天 今天 明天》
这样一种中英结合的语码转换形式是为了在交际中创造一种幽默的氛围。通过使用语码转换使得交际语言更加的生动、多彩。
1.2 扩大受话人范畴
例:“Ladies and 乡亲们:我想死你们了!”
这是冯巩常用的一句台词。"Ladies"现实出了对女士的尊重,同时“相亲们”又缩短了自己和观众的距离。这样的语码转换会不可避免的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
1.3赶时髦、炫耀
例1:冯:哟,外国朋友?(说起极不标准的英语)微儿康姆-凸儿(Welcome to) 北京!嘿, 哥们儿,凸儿北京,凸儿北……(阎往后看。)那是法国人。
阎:嗯!
冯:知道刚才我说的什么吗?正宗的英语,微儿康姆-凸儿 北京!
阎:哎,就会这一句吧?
冯:到天津我也会了。(学起天津话)微儿康姆-凸儿-啊天津!到上海怎么办?(学上海话)微儿康姆-凸儿 上海!好不啦!
阎:你要到内蒙呢?
冯:到内蒙那就得,微儿康姆-凸儿 内蒙哟!
阎:那要是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呢?
冯:那就得,微儿康姆-凸儿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那地儿冷吗,那地儿?
阎:我看你更冷!车到站了!(车停下,车门打开)有卡刷卡,投币一元!
冯:我今儿请客不要钱!
《公交协奏曲》
例2:赵:咱弄明白儿子是叫你来干什么来了你能不能告诉我完再笑?
宋:陪你说说话,陪你聊聊天,陪你唠唠嗑。
赵:三陪呀。
宋:说啥呢!
赵:大妹子我确实不明白你来……
宋:你不明白你问啊?我告诉你,我们的工作往大了说叫家政服务,往小了说叫钟点工,在国外叫赛考类激死特(psychologist),翻译成中文是心理医生,啥也不懂,走了,伤自尊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讲流利的英语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交际者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中英语码转换是标志身份的很好方式。交际者选择在交际过程中加入英语词,以满足追赶时髦、炫耀等心理需要。
1.4 安抚他人情绪
例:宋丹丹(白云):不拍了!当这些人呢你说这些玩意干啥啊!
崔永元:都少说两句。
赵本山(黑土):错了,行不?都录像呢!
宋丹丹(白云):小崔,这咕噜掐了噢,别播。
崔永元:这咕噜掐了,别播~ 《昨天 今天 明天》
崔永元重复宋丹丹的话,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安抚宋丹丹激动的情绪。作为主持人的崔永元应该使用普通话,崔使用语码转换是一种心理顺应,目的是为了使宋丹丹平静下来。
2.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 这种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Yu Guodong, 2004) 。
2.1填补语言空白
例:巩汉林:哎呀上吧!……跟着走……对……上边儿……下边儿……左边儿……右边 儿……转圈儿,转……哎呀,唱呀!
赵丽蓉:我唱,唱不出来。
巩汉林:唱不出来就说。
赵丽蓉:我说啥呀?
巩汉林:“RAP!”
赵丽蓉:啥叫“RAP”?
巩汉林:这个节奏就是“RAP”!把那词儿都给我说出来。
《如此包装》
"Rap"一词来源于英语,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说唱音乐形式。在汉语中虽然对应的将"Rap"译为“饶舌”。但是“饶舌”一词,本意上还有“唠叨”、“多嘴”的含义。只是在"Rap"传入中国后才对应的将其译为“饶舌”,但这两个词的语义范畴并不完全对应。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Rap"一词来表达说唱音乐。因此为了交际需要巩汉林选择直接使用"Rap"这个词。
2.2 便利原则
例1:赵本山:感谢铁岭TV! Sorry, 我还没有说完!将来可能感谢CCTV!
例2:现在H1N1病毒都能变异,人长这样不稀奇,这说明当今世界动物的种类在一天天减少,而人的种类在一天天增加。 《和谁说相声》
例3:甲:My God呀 !
乙:这不又被你撞上了吗。
甲:那你干嘛拍我呀。
乙:我刚才看你捡了一个橘子皮,扔进垃圾箱,那感觉倍像姚明把篮球扣进了篮筐。在我眼中,你顿时高大了许多。
《芝麻开门》
现如今,很多外来词汇已经越来越频繁的进入到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例如,"bye" "cool" "yes" "Oh, my God"等等。很多交际场合中,为了方便起见,交际者会选择直接使用英文而避免使用与英文相对应的中文词汇。例如,小品中使用“CCTV”来代替“中国中央电视台”;用“H1N1"来代替“甲型流感病毒”。交际者基于便利原则,使用语码转换。
3.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是指对社会文化、社会习俗和社会行为方式的顺应。交际双方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因此交际者的言行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文化和各项规约的制约,交际者出于对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尊重,会出现使用语码转换现象,以期在社会交际中表现得体。
3.1拉近社会距离
例:崔永元:大叔大妈呀,这个谈话节目呢,实际上就是说话,就是聊天,就是唠嗑,就是你们 东北坐炕上说那个唠嗑,您在家什么样啊,在这儿就什么样。别紧张,好不好?
《昨天 今天 明天》
在这个小品中,崔永元在跟赵本山解释节目性质时,先后用到“说话”“聊天”而最后选择“唠嗑”。“唠嗑”是东北方言,因为赵本山所饰演的黑土是来自于东北的农民,处于对赵的文化习俗的尊重,崔选择了使用赵的家乡话,以期拉近和赵的社会距离。
3.2凸显社会地位
例:冯:骨子里就不是我们北京人!(阎坐下。)我们北京人,兜里不揣个三千五千的,都不敢出门!掏的就大票儿,认识吗?五块的!这兜还有!一块的!五块的!一块的!投币要投一块的!这样的动作是很帅的!(冯巩用夸张的北京腔说完整段话)
阎:(笑)
冯:我这儿它投的是五块的!
《公交协奏曲》
在特定的语境当中,语码转换是交际者用来显示自身背景与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当说话者想要刻意表达自己与受话者之间社会地位不同时,会选择使用语码转换。小品中冯巩作为北京本地人,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北京人的强烈的优越感,而选择使用夸张的京腔来说完整段话。
3.3 避免脏话与社会禁忌
在黄宏主演的小品《兄弟》中,黄宏的台词中就先后用到了“WC(厕所)”和“DNA(亲子鉴定)”这两个语码转换。在交际中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守礼貌原则,避讳使用会让他人难堪或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词汇,目的是为了保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使双方感到尴尬。
三、结语
小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们真实生活的缩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人民开始彼此频繁的接触,这也必将导致语言间的更紧密的融合。语码转换现象也开始出现在小品作品中。小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既灵活又复杂,该艺术形式中不仅存在中英间的语码转换,还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小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人们心态的反映。从语用学角度对小品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当前在社交活动中影响人们社交心理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C]. London:Routledge, 1998.
[3]何自然.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 现代外语,2001(1).
[4]李经纬. 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5]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6]张发勇.浅析语码转换的类型和原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作者简介:吴坎坷(1987- ),女,黑龙江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