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

2013-04-29 19:44:10黄汉平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早期康复护理

黄汉平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康复组,康复组在发病14-29天,给予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在发病7天内即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平均训练14天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评价(使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结果: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在平均训练14天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施行康复运动指导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利于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

随着我国现如今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显得日趋严重,老年脑梗塞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且3/4存活者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机体残疾.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时间主要集中在神经损伤后的3个月内,过去康复护理治疗,往往是从恢复期(发病2周后)才开始锻炼。由于急性期医护人员着重于抢救患者生命,忽视了对患者机体及言语功能的康复,从而失去了康复的最佳时机。现在我们提倡在早期(发病48小时—7天)即为患者进行机体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从而缩短病程,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早日回归社会。现将我科经CT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引起偏瘫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对病人肢体的截瘫及言语功能恢复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2月我院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经CT、MRI证实,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塞。排除标准: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严重意识障碍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疾病;无肢体瘫痪者。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一定专业培训的2人,单盲同时评分,取其平均值)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随机抽取80名患者,按康复介入时间分为

早期康复组(病后7天之内,开始施行康复)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3.9±10.54岁。

康复组(发病14—29天开始施行康复)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3.8±10.99岁。

两组患者在治疗上均给予积极补液,活血化淤,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支持,对症等处理.全部患者在病情相对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采用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其余时间由患者家属帮助练习. 经平均14天训练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比较(使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

1.3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1.3.1 加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患者从入院开始,心理护理贯彻始终。从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同一个病室的病友,住院相关制度,标本的采集以及主管医生和护士等,与他们建立友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并介绍以往成功的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运动功能锻炼 运动功能训练应按照人类运动发育的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进行: 如翻身→坐→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

1.3.2.1 严格执行翻身拍背,每2-3h一次,注意置患侧肢体于功能位,保持患者的肩关节处于外展外旋位,髋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足尖与足跟垂直等等。应采用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交替进行,体位变动时要避免拖、拉、拽等粗暴动作。同时要加强大小便的管理,保持患者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应避免潮湿,折皱等不良刺激,并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

1.3.2.2 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给患侧肢体勤做按摩,应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由大关节到小关节,逐渐增加活动时间、活动幅度,以患者不产生疼痛,可以忍受为度。同时应结合患者的主动运动,可以指导患者借助一些辅助工具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如可以在患者床上系一根绳子,做一些增强肌力的训练。慢慢的,可扶患者慢慢下床至床旁站立,再到沿床周行走,注意告诫患者起床动作不可过猛,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等。指导患者应扶稳床旁栏杆,先迈患腿,让重心移至患例,再迈健侧,注意护士应在一旁协助指导,加强病情观察,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逐渐的过渡到指导患者家属扶助患者健侧肩部或者借由拐杖在病区走廊内慢慢行走,切忌不可贪多求快,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鼓励患者完成一些日常自理活动,如穿衣(先穿患侧,再穿健侧,先脱健侧,后脱患侧,)洗漱、入厕等等。最后可协助患者上、下楼梯、遵循“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

1.3.2.3 言语训练 由于疾病的原因,不少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伴有感觉性,运动性或混合性失语,可介绍一些成功的个案或鼓励引导患者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借助一些其他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增强其自我改善的决心和信心,从单元音到双元音,加强与周围环境,人群的接触,逐步发展到成形的句子。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4天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

1.5 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x±s)和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见表一

2.2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训练14天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康复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2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过去一直传统的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应该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则认为急性脑梗塞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损伤后的3个月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即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不但能够促进患者患病后早期的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而且中长期的效果也相当明显[2]。早期康复治疗明显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的恢复,能够有效地调动患者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功能可以进行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出,对患者采用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指导,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心理活动对体内的生理变化过程可以产生非常良好的积极的效果。我深刻体会到,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应尽早进行神经损伤的康复,如果不早期开展综合康复训练,肢体制动静养,可以呈现异常行走模式,也即误用综合征和废用综合征的形成.如果这时候再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则效果会大大的下降,还将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但是在给患者及家属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指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所以对患者给予早期,及时,系统,全面的康复,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1] 徐燕. 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实习护理杂志1999.15(8):52-53

[2] 沈敏海,林峋,林松. 神经康复功能评定系统3.0版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91-292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早期康复护理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栓通粉针剂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塞中医治疗方法研究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5:40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23:58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
医学信息(2015年5期)2015-03-31 04: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