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沟通;健康性格;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17—01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确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才能更好地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及时地告诫学生,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距离,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理想才能化为现实。恰当地教育和激励,能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的挫败感主要源自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予正确地指导,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包括在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及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应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教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
三、要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谈心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里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引导学生自觉努力地培养健康性格
自我教育对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区别在于,好学生的性格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好学生会主动寻找楷模、确定理想,经常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会自觉拟定自我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转移、自我安慰和自我暗示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改变消极性格,培养良好性格。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产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活动,接受社会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精力充沛,喜欢各种活动,教师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使学生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所有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初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健康教育立体网,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
初中时期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初中生的教育,比起其他阶段的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及早地发现与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将来的成才做好铺垫。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