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个层次上来说,一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就是一堂好的问题教学课。因为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问题过于简单、提问过滥、提问过于随意、提问不公平等。基于此,我个人倡导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希望通过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看来,有效的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课堂提出的问题指向要明确。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笔者在教学《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当时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从杨修的个性和为人处世方式方面进行分析。但学生回答时几乎都从曹操的角度进行分析。事后反思,主要的问题出在问题本身的指向性有偏差。设计的问题极易让学生从曹操的角度思考杨修的死因。假如问题改成“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请从杨修的角度进行分析”或“杨修自身方面的什么原因招来了杀身之祸?”,问题的指向就非常明确,也就不会出现学生从曹操的角度来进行回答的状况了。
其次,问题的设计难易要适度。难易适度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经过推理、判定等,才能回答出来。此外,一堂课中问题的数量肯定不是越多越好,它应该有个合理的度。笔者在教授《社戏》第一课时时,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当然在实际讨论中,还派生出“那夜的戏到底好不好看?”“那夜的豆到底好吃在哪里?”等几个小问题。
此外,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激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其思维。主张“本色语文”教学的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也认为,优秀的教师不是把学生的正确答案、老师预设的答案哄出来,而是把学生错误的答案哄出来,惟如此,才能暴露学生认识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促使学生的深思。
再次,注意问题的课堂生成。教师事先设计的一些问题,还是“死”的,而课堂教学是“活”的,随时可能有教师事先没有估计或设计的问题产生,而这些问题,也许很有可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所以教师对文本应有透彻的理解,当课堂教学中某些有价值的问题出现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甚至改变教学步骤,或者从学生的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笔者在教《风筝》一文时,谈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有个学生突然问作者为什么看的是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经过思考,我觉得这里写“外国”的书,一方面可能在当时中国的书中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论述,另外从写作技巧上讲,这样更能体现出对中国传统落后思想的批判。
最后,要努力营造有效的答问处理氛围。合理选择答问对象是前提。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也应该是有层次的。其次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教师每当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最后要有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直接进行评判,正确的表扬,错误或有偏颇的指出其不当之处。最不应当采取的方式是学生回答之后马上让其坐下,不作任何评价或其他处理,使得不管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比较茫然。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当语文课堂提问得到不断优化时,我们相信,语文课将会越来越被学生所喜爱,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蒋兴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