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目前,小学品德课堂中不少教师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使学生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强调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和时间把握得准确以及任务完成得不折不扣。但是实际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与之前的设计相去甚远──有的学生一看到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在座位上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忽略了应有的课堂秩序;有的学生听到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错误就发出不屑的嘲笑声;有时是学生顾左右而言他,偏离了重点;有时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消耗了时间……凡此种种,几乎发生在每一节课上。长此以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缺少了自我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态度缺少了热情和激情。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往往错过了良好的教育契机,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当注重学习的过程,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共同思考与讨论中产生超出教师预想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就是打造生成性德育课堂。
一、 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从“提问”开始
提问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最直接的师生互动,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及时反馈信息,以及推动学生实现教师预期目标的最基本手段。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将有助于学生自然而然、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在德育课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呢?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即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动脑、勤于思考来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及其《课程标准》,真正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其次,抓住大问题,即将教材进行板块划分,围绕最基本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最后,细化小问题,即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
如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勇敢面对困难”这一课。课前,笔者通过深入钻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并通过调查、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情,制定出符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年龄特点的本课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笔者为本课设计了三个系统的大问题:一,什么是困难?二,为什么要面对困难?三,怎样面对困难?有了系统的大问题,接下来便是紧紧围绕它来教学。“怎样面对困难”这个大问题可以分解为让同学们谈谈自己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让大家帮忙出出主意看还有哪些办法可行。重点让学生讲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是学生内心成长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逐步引导学生懂得面对困难,要想办法克服它,如果别人有困难,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二、 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在“回答”中引导
《品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等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这种动态生成的德育课堂要求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轻松、坦然,才能自由地思考、大胆地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那些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最终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使其道德素养得到培养,生命活力得到释放。
如在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时,提出思考题:“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尽管并不是特别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及原因,但是常识告诉了他们答案,所有学生大声地说:“是!”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台湾人民与我们的亲情难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能分割的吗?”众生齐声说:“不能!”只有一位男生说:“能分割。”面对课堂上产生的分歧,笔者没有马上否定这个学生的看法,无论学生的见解是多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都不要有任何的轻视冷落。而是抓住这一机会展示了课前收集的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相互帮助支持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虽然台湾还没有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台湾人民和我们的亲情永远割舍不断。这些过程绝非通过教师的精心阐述和严肃的命令就能奏效的,而是在“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中积极构建的。相信通过这节品德课,学生对“台湾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祖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这种情感体验将会是发自内心的。因此,关注品德课的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并用心塑造其正确的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 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在“评价”中升华
德育课堂的评价语言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非常看重教师的评价,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有效的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发展,更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等全面地展示德育课堂有效的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如在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时,笔者曾经要求同学们学唱教材提供的歌曲《龙的传人》,因为歌曲雄壮有力、气势恢宏,笔者要求同学们课前朗诵这首歌曲的歌词。等到下一次上课时,当提出“谁能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歌的歌词”时,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其中有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笔者便请这位同学起来为大家朗读。谁知他将书合上,立刻掷地有声背诵了起来,声音特别高,速度也特别快,中间偶尔出现了几个小错误。还没等到结束,就有同学开始低声说道:“老师,有一些地方读错了!”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等到这位同学背诵完时,他低下了头,眼神里充满失望和羞愧,这与之前渴望得到他人认可和表扬的情形简直是判若两人。笔者没有说话,等到教室里终于安静时,带头鼓起了掌,孩子们莫名其妙。“老师今天要特别表扬这位同学,因为他在讲课之前做了特别充分的准备,我相信他不仅能把这一课学好,而且只要他像今天这样用心,以后的每一课也都能学好!当然在朗读时,如果能注意一下语速,更细心一点,更有感情一点,那就更好了。”说完这番话,当笔者再次鼓起掌时,所有的学生也都跟着鼓起了掌。
四、 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在“拓展”中回归生活
课程源于生活,德育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更加注重的理念。在教室里和课堂上,学生的实践活动终究是有局限性的,而恰当的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提高和巩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且能巩固课堂知识,拓宽知识面。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更多倾向于布置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
如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结合目前中国式凑一波人过马路的闯红灯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加大整治力度的背景,布置作业:(1)你将采用什么方式调查本班学生闯红灯情况?(2)如果让你办一期“拒绝闯红灯,从我做起”的手抄报,你将如何设计版面?(3)在学习“服务社会,热心公益”时,号召大家服务社会先从服务班级开始,针对各班新增设的开放式书架管理,让学生设计:假如请你管理教室里的开放式书架,你认为应做好哪些具体工作?这样的作业,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将良好的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作为一名小学品德学科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用心感悟,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通过精心的课堂提问、友善的课堂引导和全面而及时的课堂评价,真正做到“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奏响生成性德育课堂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