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果欲作文,功夫在课外

2013-04-29 06:29陈金树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素材热情作文教学

陈金树

[摘 要]:本文主要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高中新课程实验理念,侧重从课外这个角度,就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热情的激发、写作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旨在探讨作文教学如何让学生从课外获取一些有利于写作的因素。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外 素材 热情 素养

[正文]陆放翁曾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放翁之后的八百多年来,这句名言被无数次引用。我觉得今天也可引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的主阵地在课堂,但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传统封闭式课堂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难以达到创新的要求。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热情的激发、写作能力的提升,都要求语文老师把学生带出课堂,还给学生自由的写作天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尝试:

一、拓宽视野空间,积累写作素材

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语文老师要成为改革的排头兵,要敢于创新,大胆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教学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接触日新月异的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因为学生作文常感到“无米之炊”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接触的人物事理太有限了,生活空间太狭小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弥补这些不足:

1、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资料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均明确指出: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师生可以利用和开发一切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程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文教学除了要重视校内课程资源外,还要充分挖掘校外课程资源,如所在社区乡镇的自然、文化、物质、人才等资源。我曾经要求学生搜集当地的历史名人、民风民俗或传说故事。南安名人荟萃,有郑成功、李贽、洪承畴、欧阳詹、叶飞、李光前、林露等,并分布在不同乡镇。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乡分工搜集,再汇总到班级交流共享作文素材资源。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点点滴滴都纳入自己的写作视野空间,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把它写下来,并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按不同的话题分门别类。当他们对生活中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便记录一个话题,写在这个专门用来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素材库里。平时经常翻翻它,就可以给自己的写作提供许多想法和丰富的材料。当然这也要求学生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人一事总上心。

2、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直接获得写作素材。美国教育家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美国著名教育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他还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中,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陶冶情操,关心社会体验生活。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体悟生命的神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街道社区的义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也可以组织学生上街进行一些“义卖”活动,让他们知晓挣钱的不易。也可以带着学生去春游秋游,走进大自然,感觉大自然的神秘与精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走进生活,语文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语文。”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再为没有写作素材而唉声叹气了。

3、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间接获得写作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附录的形式作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总量作了具体规定,可见扩大阅读量,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显得非常重要。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意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优秀报刊杂志,如《读者》《意林》《泉州晚报》的“刺桐红”版等。可以尝试开设阅读课,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对学生阅读作量上的要求,每周用一两节课时间来交流阅读心得。除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外收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专栏节目,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这些都不失为积累新颖素材的好途径。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写作热情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很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要求。高中新课程实验提出建立以平等信任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的眼球,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教学的民主、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写作教学来说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营养,和谐的氛围是一片肥沃的写作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恶,即全面深入地分析学生写作文的“学情”。如果你所布置的作文题是学生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他们就会为了应付了事而瞎编、造假,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到头来,老师还要责怪学生“笨”,学生也觉得老师“刁”,师生双方失去起码的信任,写作也失去了应有的和谐氛围,失去激情与推动力。这样长久发展下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渐渐消失。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我的做法是在预定的写作计划之内,与学生一起商量,商量怎么命题、怎么审题立意、怎么样构思行文、怎么样表现主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老师最好要“身先士卒”,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同题同作,写好了读给学生听,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来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是能积极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投稿发表作品,并把发表的作品拿来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那效果就会更好。这样,老师会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学生自然敬佩,亲其师则信其道,这种“身教”往往要比空洞的“言传”更有说服力,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2、确定合理的写作要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其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因此,要使作文指导对学生的发展真正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要掌握学生作文“最近发展区”。前进的步伐要适当,既不能跨度太大,也不能原地踏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当前的水平上适当超前,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能自然顺畅地到达下一个“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绝大多数都能顺利登上一级台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为登上更高的一层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关键点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科学地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写作要求不宜好高骛远,要求限制过高反而会破坏和谐的写作氛围,给学生的写作套上枷锁,让学生产生畏难抵触情绪,发挥不出他们应有的写作天性和个性。

3、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以尝试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语文写作小组,写作水平高低不同合理搭配。如善于发言的和不善于发言的配对,作文素材相对丰富和相对贫乏的配对,再把二至三对同学组合成一个写作小组,平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写作话题,让不同小组带着不同话题去搜集素材,两三周来一次交流。让他们博采众长,资源共享,优选最佳写作方法,完稿后同组之间互评互改,对别人的优秀作文加以分析,取其精华,互相学习。同龄人的思维相互碰撞,经常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写作的灵感往往诞生于火花灿烂的瞬间。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共享写作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互教互学,自评自改,改变“师教生写,生写师改”这种传统单一的作文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4、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老师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编辑打印装订成册,鼓励学生积极在校刊校报上发表文章,甚至向正式的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种层次的作文征文比赛等。试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一个个电脑打印的字符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时,或者是自己的作文获奖时,他们将会收获到怎样的成功的喜悦。他们或许会心花怒发把快乐心情挥洒到极致。当然这也会感染那些暂时没有取得成功的学生,激励他们跃跃欲试,期待成功。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将得到空前调动。这种由于成功而获得的快乐必将成为学生不断前进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源泉。

三、培养各种能力,提升写作素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鲁迅先生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社会生活中,写作的材料俯拾皆是,可学生却往往视而不见,有时即使一些意蕴很深的生活材料在学生看来也是再平常不过的。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生活没有用心去思考分析。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平时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老师分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一般先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再学会观察人,进而学会观察社会;由静态到动态,由定点到动点,最后到散点;由视觉到调动其他感官,再到内心的深刻思考、辩证分析。这样长期坚持,观察多了,方法掌握了,材料积累了,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笔下生花了。总之写作的真正源泉在生活和大自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体悟,这样写作才不会脱离生活,才不会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思维高度集中,高度活跃。这样,一见到作文题,就能立即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从而做到意随笔动,得心应手,一气呵成,达到短时间内快速成文的考场写作要求。思维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创造比较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二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对生活社会中的一些的具体事件,能进行抽象化思维,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等优良品质就可以得到培养。三是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比如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是无形的文章,而文章却是有形的思维,从无形思维到有形的文章,要始终贯穿思维训练这根红线。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语文听、说、读、写这四各能力中,说与写这两种同为表达能力,说对写起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说好能促进写好。由于学生受方言影响严重,平时交流都习惯用方言,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文时语言的表达。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不规范不流畅的情况也就比较严重,正所谓“言为心声”,也许学生心里就是这样说的,当然也就这样写了。为此,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有计划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诸如小型演讲会、辩论赛、诗歌朗诵会、课前两分钟优美语段朗读、讲故事比赛、课文内容复述等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活动,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无论平时或课堂上都要用普通话交流,养成良好的交流表达习惯。有意识加强学生听说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水平。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所以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框架,走出课堂,把课外功夫做细做足做到位了,一定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引导学生攀登写作高峰,使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写作天地,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尽情抒写自己的性灵。

参考资料:

[1]《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余文森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2]《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余文森、谌启标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6月8日印发

[5]《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素材热情作文教学
热情的树
那一年的春风
“热情”的沙漠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素材与广播电视之节目关系探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