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身份体认与身份隐含的“学生资源”

2013-04-29 22:52黄天芬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师者身份专家

黄天芬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其至关重要的纽带在于知识的传承,而在传与承的关系中,老师的角色形象又总是备受关注和推崇的。时至今日,尊师无疑是一种全球化的心理认同,但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尊师传统可能更为悠久,也更具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的生命力。今天,“为人师”、“为世范”依然是全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热切期许,也是学校教育和教师追求的至善境界。毫无疑问,“为人师”、“为世范”仍然不失为人类知识薪火相传的法宝,依然是中国现代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当长久定格在尊者坐标上的教师完全以为师者身份意识自我的时候,把职业的定位视作恒久不变的精神定位的时候,就会在心理上滋生出一种无条件的优越感,就会觉得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资格做导师,都可以底气十足、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指手画脚,以至于有的教师多年来或者仅凭读书时候的那点老本钱在课堂上惨淡经营,或者仅仅满足于在应试教育中创获的越老越亮的金字招牌沾沾自喜……。他们也许并未清醒地意识到,为师者的精神优越感并不完全来自学生所期待、时代所要求于一个教师的才学底蕴和课堂魅力,而主要来自身份的体认和应试的经验。

现在不少学校的学生对上语文课兴趣索然,只把语文课当作应试的工具而被动应付。或许以学习文学作品为主的语文课的命运与当今中国文学的整体命运有关,或许它也与整个社会对应试的纯功利性追求有关,但我以为,它也许更与我们语文教师错位性的的身份体认有关。面对学生对语文课的冷漠,有些语文老师总是归因于语文教学付出多、见效慢,甚至还不无委屈地作自虐性调侃,诸如“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云云。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厌倦学语文,虽然有着诸多的社会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我们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试问,在相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同样承受着应试的压力,为什么有的语文老师仍然能把语文课上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如节日般的情绪陶醉和精神愉悦?为什么今天仍有很多语文老师能够成为学生长久甚至终生的精神记忆和情感眷怀?看来,语文教学不仅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且仍然是能让语文教师感到天高地阔的用武之地。我认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寡淡主要还在于自身语文库藏的贫乏,也在于自身学习的习惯随着身份的定位而逐渐丧失。人们往往只有为师者的身份体认,而很难有为学者的精神自觉。要知道,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身份定位中丧失了学习和研究的习惯,那他教一辈子语文的结果极有可能只是他所教的中等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片面性的为师者身份体认对于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而言,都隐伏着极大的危机。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要走出危机,首先就应该走出身份体认的误区,让原本蕴含在为师者身份中的为学者身份理直气壮地凸显出来。当教师仅仅只是一种职业的定位,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当好一个学生才是恒久的精神定位。我们只有不断体验语文学习之于自我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领略语文教师的幸福与自豪;同样,我们也只有不断经历语文学习的困顿与磨砺,也才能真切地反观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虽然拥有了教师的身份,但还是一个永远毕不了业的学生。只有当我们超越自己的职业定位而以学生的身份意识自我的时候,才会在治学的甘苦中不断积累足以与学生和谐交流并唤起学生生命乐趣的有效“学生资源”。所谓“学生资源”,自然不只是我们的学生时代那点并不完全契合今天的学生体验的学习经验,而主要是指我们现在为了更好地完善和提升教师素质的专业性学习成效和体验,这其中自然包括我们的治学经验。语文教育界已有论者撰文论及“学生资源”,但他们主要是从学生本位的层面来思考的,即一般指学生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我想,如果仅从最容易感知的教与学的关系着眼,这样的界定也是最能够让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则是从教师本位的层面着眼,指教师自身对于实际隐含在为师者身份中的“学生”身份的精神自觉和行为追求。从这个层面着眼,一个语文教师的“学生资源”越丰富,他的语文库藏也就随之而丰富起来,他作为教师“教”的底气也就会越来越充沛。

当我们有了“学生资源”的积累之后,还要善于在教学中开掘自己的“学生资源”,把自己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的超越职业定位的生命意义转化为学生超越应试和求职的生命意义。比如,现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手中都有五花八门的教学用书,匮乏“学生资源”的教师往往盲从专家和权威,对教学用书形成了过度的依赖,其惰性搬用的结果是:或者在课堂上重复别人的精彩,让学生一眼就看出老师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或者以自己的平庸丢失了本来可以继续开掘却被专家的精彩遮蔽了的精彩;甚至更因为自己的惰性和平庸把专家有可能的失误当做精彩搬进了课堂;更让这些老师感到难堪的是,现在很多学生手中居然也持有教师用书,当学生发现他在老师那里听到的精彩与他在书上看到的精彩竟如出一辙的时候,语文教师的才学魅力和人格魅力都在他心中丧失殆尽!而“学生资源”丰富的语文教师则是真正把教师用书当做参考,他们首先充分调动自己在为学者身份实现的过程中形成的文本细读能力而自主地用心细读教材,待到他读出了属于自己体验的精彩之后,他就同时具备了驾驭教材的主体自信。在此基础上,他至少会在教师用书上有以下几点发现:自己的理解居然与专家的理解不谋而合,此时他会感到有些事情专家、权威能做到的,我们自己也能做到;自己的理解有时甚至可能比专家的理解更胜一筹,此时他就更会自信地感到一个教师的“学生资源”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自然也会感到,在更多时候专家毕竟还是专家,专家往往还是高人一等,此时,他会比那些因缺乏“学生资源”而直接搬用的教师更为珍惜专家的见解,从而把专家的理解化用为自我的理解,即使他在课堂上利用专家的见解创造了精彩,但学生会真切地感到这些精彩分明出自老师的主体性整合,丝毫没有搬用的痕迹。再如,即使语文成绩再差的学生也会从心底佩服语文水平高、真正教得好的语文老师,依仗“学生资源”而形成的专业性“绝活”是语文教师征服学生的长效性魅力:比如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名篇佳作,而他能与学生一起品尝背诵的甘苦,甚至比学生背得更多更好;老师希望学生把作文写好,如果自己能有自信和学生比赛,甚至常常有作品或研究成果在报刊发表,不仅对学生的写作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鞭策,学生更能真切体验到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在语文的世界里能够得到何等精彩的发挥,语文所涵盖的不仅是应试和求职等实用层面的生存需要,更是抵达生命本质的精神需要,热爱语文者未必当专家和作家,而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者必然爱语文。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他的生命如同彩凤有着双飞翼,这就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人们知道王蒙是小说家,但未必注意到他还是一位学问家。他于李商隐和《红楼梦》的研究用力甚勤,早有专著问世。但他并不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学术地位,只把这看作是文学创作的必要历练,而躬身实践自己所倡导的作家学者化之路。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有双飞翼,这就是博学和善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一不是博学者,相反,那些内囊空虚、不学无术的人不论他耍尽花拳绣腿,也难以真正让学生由衷折服。语文教师要具备常教常新的绝活,要不断刷新自己已有的教学记录,要不断丰富和提纯自己既有的学识库藏,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资源”的积累和开发。优秀的语文教师未必都是优秀的学问家,但一辈子当好学生、积累足够的“学生资源”、超越为人师的身份体认而以同是学生的感受去和学生一道领略语文学习的甘苦,则是做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必要前提。

猜你喜欢
师者身份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