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光辉
摘 要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突发性特点,内容多元且分散,互动性强,影响广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挑战。在新时期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不仅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与反馈工作机制,还要积极构建校园网络主流文化;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以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还要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管理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社会上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集中表现出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活动及情绪,是群体意见、要求等的综合反映。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突发性特点。
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传统媒介中传播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达到群众中。而网络传播则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对一些重大新闻和突发性事件,网络媒体往往在第一时间滚动播报,即时播报发展动态。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从而形成强大的舆情声势,这集中体现了网络舆情形成的即时性和突发性。由于高校网络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处于活跃期,使得大学生比外界更容易就网络上的新闻事件,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不太成熟的见解,迅速形成强大的校园舆情影响和压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且分散。
网络舆情话题的确定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由此带来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舆情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立足之地。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交流的匿名性,受众和传播者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担责任,这使得网络舆论更加活跃。大学生网民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对任何舆情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互动性强,影响广泛。
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渠道相比,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网民积极跟帖、回帖,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各种观点均会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高校学生对高校网络信息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并将从网络获取的信息告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网上网下形成了互动。这些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舆情事件容易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反映高校学生的思想动向。
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思想的直接体现,学生思想的激进程度,对现实的批判、排斥程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学生思想的特点、变化、个人的需求以及价值观都会通过网络舆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高校网络舆情,我们可以掌握高校群体对相关问题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动向,了解他们的思想、心态和追求,并以此为依据,来给予适当的引导,沟通校方和学生间的意见,为他们及时交流信息和表达提供正常的渠道。
(二)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师生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作用。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表现在:一是网民的意见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二是网络谣言有增多的倾向。这些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言论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具有新的倾向性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的真相。而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这就使得网络谣言传播速度更快,造成的影响范围更大。
其次,高校网络舆情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除了正面的舆情外,一些低俗的、反动的、煽动性的、色情的信息也充斥其中。高校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在思想上波动也较大,且行为非理性化强等特点,使其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一件突发的偶发事件很可能就成为舆情形成的激发点,容易诱发不良舆情的产生。
四、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一)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与反馈工作机制。
第一,收集信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总体要求是迅速、准确、深刻。“迅速”要求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反应要快,能够迅速地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准确”就是要求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意见,要主次分明地反映信息;“深刻”要求反映的信息要揭示大学生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给校方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分析舆情。分析网络舆情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对相关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全面了解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三,网络舆情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引导舆情方向,避免事态扩大。在校园网外的贴吧、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上出现与学校相关的负面信息时,要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在校内网页上出现负面信息时,要进行技术干预,必要时屏蔽相关信息,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要充分借助校园宣传阵地的渗透力,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引导舆论,化解矛盾。
第四,网络舆情的跟踪反馈。对网络舆情要持续跟踪关注,随时了解舆情的新情况、新动态,掌握舆情的处理情况和效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纠正。把对舆情的处理意见、处理理由以及整改措施等反馈给学生,有效化解学生们的疑惑与困惑。
(二)积极构建校园网络主流文化。
第一,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教师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建立融思想性、指示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体网站体系,使校园网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沟通的主体网络平台,成为宣传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大力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体现大学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页),使校园网成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第二,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面,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构建适合大学生阅读需求和信息需求的网络内容,创办一些能提高关注度和参与度(点击率)的大学生喜爱的名牌论坛,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平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载体,为大学生提供思想交流、展现才华的舞台。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以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始作俑者是“人”,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应从根本做起,提升网民素质,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高校要自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清醒认识社会各种现象,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构建主流网站、网页开设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讨论专栏、加强网上互动、思想交流,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自律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使用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以确立积极、健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四)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
第一,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高校可设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发布辟谣信息,把公众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当然,网络舆情危机出现的同时,高校也应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维护和重塑学校形象。这样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又减少了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第二,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他们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高校可以关注和培养这样的舆论领袖,通过他们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参与大学生的讨论,在线互动交流,解答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新闻、校内外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向功能,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刘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刘燕、刘颖.思想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