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健
【内容提要】课程改革赋予了思品课堂新的三维目标,也赋予了教师、学生新的课堂角色,重新诠释了教材的含义。教材——理想课堂“待解读的文本”,要让让它物尽其用;教师——理想课堂的策划者,又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课堂的导演者;学生 ——初中政治的理想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充满智慧的思维不断碰撞,敢于探究和创新的行为不断发生。
【关键词】理想课堂 待解读的文本 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角
新课程标准强调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强调了理想政治课堂的构建应当要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新课程,我们就要从课堂的构成各要素中去思考如何来实现这些要求。课堂是由教材、学生、教师构成的,教师如同一个导演,教材是待解读的文本,学生是你麾下的演员,整个课堂教学应是一部动态的又让人意味深长的电影。那么如何来构建理想的政治课堂,让课堂的各要素要各尽其用、各显神通?
一、教材
理想课堂“待解读的文本”,要让它物尽其用呢。一本思想政治课教材其实就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心理各方面各领域的抽象概括,就如泡面中的干菜包,确实让人有索然无味之感,要让它重新水灵灵、活生生,必须让它们重新浸泡于五彩缤纷的生活之中。回到生活,这其实就是每个教师重新创设教学资源的过程,这是一个富有创意又带有个性化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铭记我们是在实施一门课程,而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应当树立一种大课程观。这种大课程观建构的基础应当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点,从而让学生对政治这门课产生亲切感。力求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从而让薄薄的教材变为了富有深刻底蕴的无形之书,课堂因而丰富起来,现实起来,生动起来。教材仅是教师手中的一种参照物,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一方面要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来使用它,另外要有敏锐的眼光去创生新的教材,赋予教材不断发展的机会。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由“课堂蓝本”向“待解读的文本”转变,它不再是金科玉律,教参也不再是不可擅动的遵循对象,教学大纲也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教学也不再是凝固的。教材应是师生共同分析、探讨的对象,师生从自我的角度加以诠释和说明。初中思想政治课更多的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小我”的成长到“大我”的实现,教材是以广泛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作为备课资源的,因此对于教材的解读应是有限的教材资料和无限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如何实现教材的有效解读,成为学生精练浓缩典型的学习资源,有多种方式可以探讨:如通过某个事物引发对生活经验的相关思考,从而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构建新的知识,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有关情趣的话题时,为了让学生有形象的感性认识,我用两个词语“笛子”、“牧童”让学生从语文造句的角度去创设情景。我让学生闭上双眼去想象美丽的画面,学生想到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一个充满童稚的牧童,用小嘴轻轻吹出悠扬的笛声,牧童跨在牛背上,牛儿津津有味的吃着翠绿的草儿,尾巴悠闲的拍打着,笛声轻扬,飘逸着牧童浓浓的乡愁。这样的画面接近了学生的生活,又让他们在美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情趣。有时根据教材的中提供的思路,打破教材结构,充入现实生活进行内容的重组,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比如:讲到友情这个话题时教材先是安排关于友情的感知,然后是关于友情重要性的感受,我打破这种体系,先设计生活中“盲人走路”的场景,第一次“盲人”在跌跌撞撞中好不容易完成了我预设的路线目的地,第二次在旁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情况下迅速到达了目的地,让在场的每位学生感受到了帮助的重要性,引出朋友就像你的左右手能够给你无私的帮助,是美好人生缺一不可的部分。这一结论的引出,仅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接着便用心底最美、最动听的语言来形容朋友,众说纷纭中已经对教材中朋友的阐述有了精彩的解释。这一过程教材得到了活用和创生,学生也从自我角度对教材进行了诠释,教师则给予自己理性思考的展示,教材得到了很好的解读。解读教材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多种解读方式,应给予师生百家争鸣的机会,这样教材才有不断发展的机会。
二、教师
理想课堂的策划者,又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课堂的导演者。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所学的知识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方面在让学生进行课堂回归的过程中感悟了知识与道理,同时要培养情意和能力目标。初一的思品课要努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初二的思品课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成为一个用法、护法的小法官;初三的思想政治课让学生立足过去、分析今朝、展望未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理想,初步具备时事观察员的眼光。
作为一名课堂策划者,在明确了策划目的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做一名善于设计的导演。做好课堂导演,首先做到“三备”,备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创生工作,教师应当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一共识“挖掘资源,盘活容量”应用到自己的备课活动之中;备学生——多设想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耳动、口动、手动,最后要心动,尽量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备课堂——预先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哪些意外情节可能会发生,节外生枝的事尽量先多考虑。其次,做好“三备”工作的同时要融入各年级思想政治课堂的角色,初一的思政课堂,教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理顾问,同时又是一名理性的心理行为矫正者;初二的思政课堂,教师是一名威严的法官同时又是一名时事报道员;初三的思政课堂,教师力求有一番政治演说家的风采。教师角色摆正之后,在教师影响下,学生才能找到课堂的真正感觉。根据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方案,特别倡导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动中求学,如何让学生在政治课堂动起来,这是令政治老师一向头疼的问题。既有动的参与,又有静的思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学习效果才会更佳。针对初一的思政教材,可以设计导演如下动的方案:①模拟生活情景,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表演同龄人的故事,在身临其境又达到旁观者清的觉悟。②设计趣味心理游戏活动,短暂的动作设计让学生体验感悟,如蹲马步体验意志的力量,再如“优势轰炸”活动,让上台的同学在接受“优势炸弹”中增强了自尊自信,同时激发扬长补短。这些短暂的动作片会在学生留下深刻印痕的。③模仿心理诊所,心理倾诉者和心理顾问的当场对白及药方让“心病”公开化、明朗化,并且得到百家会诊,凑成解决心病的“金点子公司”。初二的法律常识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通过举案说法,运用所学法律常识多角度去说案、评案,形成法制思维;通过法律趣味知识竞赛,开拓眼界,激情又激智;穿插和法有关的小活动,让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佩带法官肩章等;设置经常易接触的法律生活场景,挖掘与法律有关素材,如设置找工作场景所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如薪水、休息、休假、签订劳动合同等,链接《劳动法》的有关问题;设置买鞋情景链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初三的国情国策教育是最不易让学生动起来的,因为初三政治课堂知识量大、理论性强。怎样动起来,并让学生充满课堂激情,一要从训练与巩固知识的角度来讲,每堂课在练中巩固,同时每堂课要求学生做“记忆力体操”,每堂课强记一些知识,日积月累,记忆力大大增强。如何动,并且动得有艺术,这样的“动作片”才真正是让教师这位导演煞费苦心的事。
三、学生
众所周知,很少有教师的文章详细设想学生应该如何做,正所谓“子非鱼,孰知鱼之乐?”我们无法替代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因此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就如一场放风筝的游戏,学生就如手中的风筝,要让他们获得有限制的自由。初中政治的理想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充满智慧的思维不断地碰撞,学生敢于探究和创新的过程。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他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应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式的感悟。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而应该是一个多元智能系统,吸收、利用、创生课堂上的有效信息。初中政治课堂涉及到三方面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法律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三对关系处理中获取相应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所在。
课堂是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场地,但他们的课堂行为是一种受限制的自由,如缺乏引导会降低课堂获取信息、培养能力的效率。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有两种课型,一种是理论基础课,一种是活动课。理论基础课堂,学生重在感知中去感悟,教师呈现、设计多种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获取信息;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身体践行内化自己所获知识,教师起到画龙点睛、提升感情的作用。新课程下的思政课堂是一个让人尽其用,物尽其才的平台,我们要做的是改变以往那种平面的、静止的、抽象的课堂教学,使其成为一部有时间、有动作、有情节的生动影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