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而不微”——微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运用

2013-04-29 00:44鲍真君刘晓等程向明胡亚羚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对策

鲍真君 刘晓等 程向明 胡亚羚

摘 要: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博,以其用户群体的年轻化、使用便捷性和“草根性”、传播同步性、影响力强等特性,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是成为当代大学生喜欢的一种新的沟通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本文从校园文化的现状、存在的意义以及问题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对策,以使高校可以更好地利用微博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微博;校园文化建设;微博作用;对策

一、微博的定义与特点

2009年,新型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强势进入中国互联网。凭借互动性、便捷性、草根性的特点在中国迅速掀起网友“织围脖”的热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去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为3.09亿,同比增长23.5%。微博时代下,假使高校合理运用微博这种新型媒体,必定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允许用户随时随地以文字信息和多媒体内容的形式分享140字符的心情,与粉丝即时互动。微博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互动性——微博允许用户随时随地分享心情并与自己的粉丝互动,实现了一种双向性互动传播,为用户与粉丝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微博的互动传播有时会形成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通过转播分享以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关注度,其传播影响力可见一斑。草根性——微博广泛地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普通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造就了许多草根达人。便捷性——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分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电脑版即时发表自己的心情。140字的限制从另外一方面体现内容无须逻辑,短小精简的文字可以碎片化,无拘无束分享用户所想。

二、高校学生使用微博的状况

研究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的微博使用状况。小组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为88%,调查方式主要为网络调查和校园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三、大二学生为微博主要用户群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97%、33.33%。在使用频率上,每天更新的用户比例最大,约占34.09%;其次是每几天更新的人群为28.79%;甚至有少部分发烧友每隔几小时更新微博实时与粉丝互动,了解资讯。令人喜悦的是,使用者大部分关注校园微博,占调查人群的53.03%,主要想通过关注校园微博获取校园资讯,与教师互动,寻求教师帮助。

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据分析,一种传播媒体从产生到普及至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微博用户的的快速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其受欢迎程度,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利用微博进行沟通。

微博提供的基于平等网络身份的交互平台,可以使大学生随时关注他所感兴趣的人,而微博独特的“互粉”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微博使喜欢张扬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的当代大学生找到了一个自我宣泄和表达思想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个性的同时也获得了满足感。

许多高校的组织机构也纷纷跟随潮流开通微博,在提升学校知名度、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不仅以学校名义开通了官方微博,学校的保卫处、各学院甚至是各个学生社团等都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通过微博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记录生活的点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师生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化。

三、微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换时期,有些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可能人前表现出一面,人后又是一种人格。网络的虚拟性更让这种心理急剧膨胀。这种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发展,更降低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微博实名制度的实行,使微博与本人紧密连接在一起。身份的真实性使得微博主人要对其发的微博负责,在客观上提高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其次,微博以其“草根性”、门槛低、互动性强等优势,突破了时间、空间、终端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浏览微博。同时,学生在微博上也不再受地位、学识、知识的差距影响,可以跟任何人对话,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一个人的粉丝越多,说明其影响力就越大。粉丝与微博主人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加速了信息之间的流动,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个体化、私语化的表达风格和随性的记录方式,极大地催生了用户的个人表达欲。”信息的发送者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加随意地释放,从而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大学生愿意倾听,更加愿意表达,满足了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2.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向着大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微博由于其门槛低、语言规范要求不高的特性,被大范围使用。学生通过评论与转载的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校园活动组织者可以通过学生信息的反馈,改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今后校园活动的开展。

在传统活动中,学生一般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献计献策,能方便师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学校管理者进行管理。高参与度和高开放性,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四、如何运用微博建设校园文化

1.确定特色主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确定从生活到学习、从校内到校外等不同方面的特色主题,为师生提供全方面的资讯。要以学生视角及语言风格分享资讯,生动活泼的格调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同时结合主题、展开线上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潜移默化地灌输校园文化。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浙江农林大学学生会主要围绕“学生新闻”“学生生活百科”“学生哲思”等方面展开,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不同话题。例如: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学生会微博便推出了新闻类的“我们”话题,百科类的“如果夏天会说话”等话题。实时确定特色主题,与时俱进地编辑话题,与学生的需求一起改变。这种形式不仅能拉近微博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使微博成为一颗常青树。

2.培养意见领袖,引领学生参与

微博意见领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生产的重要力量。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他提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因为其庞大的粉丝量以及平时奠定的传播信用,使其发布的信息关注度较普通微博来说高,而且也会更容易让粉丝产生共鸣,并被热力追捧。学校培养校园意见领袖,合理利用其知名度及美誉度,那么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避免信息滞后,及时发布资讯

网络文化拓展并创新了大学生主流校园文化,改善了传统校园文化结构。网络信息不是以分钟的形式变化而是以秒或者更快的速度更新。大学生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信息的群体,并且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网络信息的复杂对大学生成长发展造成一定困扰。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势必会让大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其实校园微博本质就是媒体,媒体的一个特性即是“快”,资讯讲究时效性。如果校园微博第一时间分享资讯,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另外还能够避免网络不健康、不安全的信息影响学生成长。

五、利用微博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互动性

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其本质功能即“社交”二字,为当今网友提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平台。互动性是微博的一大亮点,用户分享心情与自己的粉丝进行互动,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开通校园微博是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新型途径。一方面能够以微博内容向学生传递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动态从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其他传统的纸媒、广播电台,微博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的互动性,及时与在校师生或者校内外朋友进行交流、反馈,不仅能够拉近学校与师生的距离,并且能够深入传播校园文化,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师生所反馈或转发的留言并没有得到回应,则会打击师生的积极性,并影响体验。

2.选择性

校园微博应结合自己的定位,分享发布对于学校、师生来说有价值的信息。校园微博一般要从“转发”和“话题”两方面策划管理。然而,当下信息以爆炸性的速度更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让网友眼花缭乱。所以校园微博在信息的选择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分享符合师生需求和感兴趣的话题获得的关注度比没有计划、杂乱无章的信息更高。无论是转发的信息还是策划的话题,都应站在师生的角度,以生动活泼的言语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关注的粉丝。要想校园微博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具有更好、更显著的效果,则必须选择与当代大学生、教师定位相当的话题,必须筛选广大师生乐于参与讨论、转发的信息。

3.监督性

大学犹如小型社会,不同的师生对问题看法不同。重口难调的情况下,必定会产生一些负面的舆论,影响学校师生的情绪,对学校正常有序的管理造成困扰。对于突发事件、敏感话题,校园微博应第一时间进行控制和引导,尽可能地减少影响学生安全和学校管理的负面情绪。随时随地分享资讯的便捷方式使信息呈现病毒性传播,所以一旦发生重大事件,校园微博应该通过日常与学生互动的积累,监督监控学校师生的思想动态,避免负面舆论的扩散。

参考文献:

[1]姜泓冰.逾1.2亿人用上了微博[N].人民日报,20l0-12-30(12).

[2]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

[3]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关于微博发展与应对问题的研究[J].理论学习,20l0,(10).

[4]高鸣,贾近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0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6]许晓凤.微博背景下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12,7(0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