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的创作技法分析

2013-04-29 00:44郭晓晴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

郭晓晴

摘 要:本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的曲式结构等创作技法进行研究分析,体现出作曲家在早期创作时期突破古典创作路线的尝试,初步形成个人创作风格特点的探索。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调性;和声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14)创作于1912年,这一年普罗科夫耶夫创作了年轻时代最大胆创新的一些曲子,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其中之一。如果说第一钢琴奏鸣曲体现出作曲家延续古典式创作路线的风格特征,那么第二钢琴奏鸣曲则是创新式创作路线的开始,显露出作曲家在扎实的传统创作功底上开始追求个性的创新。作曲家的某些具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如连续快速跑动的具有动力感的托卡塔风格以及幽默谐谑的特点等,都在此首作品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这首作品采用了传统奏鸣套曲的四乐章形式,本文主要对终曲乐章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

第四乐章终曲采用一往无前、毫不停歇的快速节奏,6/8的节拍,具有托卡塔风格和典型的塔兰泰拉舞曲风格,与缓慢的第三乐章形成鲜明对比。采用古典奏鸣套曲末乐章常采用的奏鸣曲式结构,曲式图示如下:

一、曲式特点

如上图所示,此乐章奏鸣曲式的三部性曲式结构清晰规整。引子规模相对较大,结尾有运用引子材料作扩充变化的尾声,首尾呼应;再现部之前,引子也变化再现成为连接。因此在此乐章中,引子材料具有重要的曲式地位与相对独立的主题功能。呈示部主部和副部结构平衡,主题的重复或变奏使得主题呈示充分,主部为乐段及其重复,副部为乐段及其织体变奏,主副部调性分别在d小调和C大调,为非传统的二度关系调。再现部中主部减缩为乐段,主题只呈示了一遍而没有反复;副部经过连接部的属准备与主部统一在主调d小调上。不同于传统奏鸣曲式的再现部,副部再现的第二段在主题变奏时又引入主部主题,两个主题同时以复调的形式陈述,这种以复调综合再现主题的方式是作曲家的创新手法。

此外,展开部很有特点,不仅有对呈示部中主题材料进行展开的部分,还在展开之前并置性地插入新的插部性主题材料。展开部根据材料分为五部分,前两部分为插部性主题及其发展变化,后三部分分别对呈示部中的主题材料进行变化展开。展开部I不做任何过渡准备,出现新的主题材料,来自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是第一乐章展开部I的原形再现。作为奏鸣套曲的末乐章,作曲家这种插入再现前面乐章主题的手法,对整首奏鸣曲起到总结、统一的作用。

二、主题材料特点鲜明,主题间又存在密切联系

引子主题特点鲜明,对此乐章的音乐形象起到提示和概括作用,在乐曲发展中,其主题材料得到变化再现和展开,在此乐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本身带有三小节的引入部分,双手八度齐奏的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固定音型重复。核心部分结构为5+5的两句体乐段,快速而具有推动力的节奏,伴随着旋律线的起伏形成一个大的顺波浪,旋律音域将近五个八度,配合旋律的进行,力度的变化幅度也很大:pp—f—p。调性很明确:上句为上行跳进的分解主和弦,左手八度下行半音级进,构成同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相似的渐强形的旋律线;下句为V13和弦的下行分解琶音(9~13小节),结束于属音。

引子之后主部主题没有直接进入,而是采用引子开头那个固定音型为伴奏背景并作四小节的引入。其旋律材料来自于引子的上句,音域超过三个八度,前短后长的跳进二音组形成活泼诙谐的主题形象,6/8的节拍,具有塔兰泰拉舞曲风格。结构为两句体开放性乐段,上句(a句)结束于F大调的离调半终止,下句(b句)终止于d小调的V和声。b句出现的两个音型材料(见下例,材料a和材料b),是后面音乐发展的重要素材。如第四乐章主部b句25~29小节:

连接部的材料直接来自材料a,八分音符的和弦与单音由双手交替弹奏(这个音型材料是普罗科菲耶夫经常使用的,在第三和第七奏鸣曲中多次出现),运用材料a的重复与声部的平行进行,经过8+8的上二度模进转调,为副部出现作属准备。

副部音乐形象同主部类似,也是欢快活泼的,但节拍变为2/4,采用与第二乐章相同的跳奏。主题前也有8小节的引入部分,分解和弦式的八分音符固定音型(材料c■)是副部始终的伴奏音型(见50~57小节低声部)。副部为两句体乐段,并且连同引入部分又变奏一遍,b句织体变奏,主题低八度后,又叠加了柱式和弦或分解主和弦的高声部,使得主题陈述更加充分。

结束部综合了前面某些材料因素,高声部来自主部的材料a,低声部则采用了副部的材料c,最后以副部引入部分的材料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I(C段)是采用新材料的插部性主题,是第一乐章展开部I(103~114小节)的原样再现,这个具有深刻抒情性的优美旋律淡雅、飘逸,在普罗科菲耶夫具有饱满激情、以快速激烈运用为主要风格的早期作品中显得格外引人瞩目,表现出作曲家开始逐渐对慢速抒情旋律的重视。展开部II采用一系列模进,对C段的主题进行变化,节拍由3/4改为2/4,和弦式低音层变为副部引入部分的材料c,高声部的琶音和弦使这个抒情主题添加了谐谑的风格,同时也为后面的展开过渡材料。

插部性主题之后,展开部开始对呈示部中的主题进行展开,调性逐渐模糊和不稳定,在对主题材料分别展开的同时,也有对主题材料相互融合的倾向:展开部III主要对主部主题变化展开,其中个别旋律露出一点副部的因素(如170小节);展开部IV主要为副部材料的展开,但中声部也不断出现主部的音型材料b;展开部V采用了引子材料,伴奏音型则来自副部,从而形成了三对二的交错节奏,与再现部的出现密切联系。

再现部有综合再现的因素,除了调性附合而对连接部和副部移调再现外,副部的最后一次出现,与主部主题交织,形成对比复调,使二者不仅调性附合,音乐形象也得到了统一。

尾声再次对引子材料进行变化扩充,使全曲在快速的旋律中在一系列辉煌的V13和弦与主和弦的交替中结束。

三、调性与和声特点

主副部的调性对比与附合,清晰地体现出奏鸣曲式的调性特点:主副部的调性对比为d小调和C大调,虽然采用了相距大二度的大小调,但二者仍为近关系调。连接部模进转调,调性主音从F到G,为副部的C大调作属准备。再现部中,主部在原调再现,配合副部调性附合的要求,连接部调性主音也相应的变为从G到A,使副部回到d小调再现。

展开部IV中对副部材料的展开(193~204小节),构成了C大调与小二度远关系B大调的混合,尤其是低声部伴奏音型构成了C大调主和弦与B大调属七和弦的交替,形成独特的音响。

在和声的创新手法上,除了三度叠置的和弦外,运用了高叠和弦和双重变五音和弦。如引子下句中用琶音表现的高叠和弦(见9~13小节),以及尾声中琶音与柱式和弦两种形式的V13的高叠和弦(见345~349小节)。

副部引入部分的左手伴奏音型(见50~53小节),是C大调双重变五音的主和弦,采用了分解和弦音型(见50~57小节低声部)。

另外,副部引入部分的54~57小节,左手伴奏出现了隐伏的半音进行声部,这种和弦音横向上构成的隐伏声部的半音进行是普罗科菲耶夫常用的手法,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而加强了和声的色彩性,并使得音乐的进行更为连贯流畅,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功能性和声进行对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之一,第二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他探索突破古典式创作路线的开始。虽然采用了传统奏鸣曲式,但主副部二度关系的调性对比,强调二度关系的转调,独特的主题材料构成特征(节奏、旋律、和声等等),这些创新手法上,与第一乐章基本相同,体现出了其突破传统、寻求创新的坚定决心。另外,除了加强乐章内部各主题材料的联系外,展开部中第一乐章主题材料的引用,使得全曲主题形象更加统一集中。尤其是奏鸣曲式中的主副部形成复调织体的再现方式,进一步延续了作曲家在传统曲式再现方式上的创新,丰富了变化再现的手法。总之,第五钢琴奏鸣曲较第一钢琴奏鸣曲更加成熟,是普罗科菲耶夫追求创新、形成个人风格的成功之作。

参考文献:

[1]普罗科菲耶夫.默者如歌——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徐月初,孙幼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但功浦.对浪漫派钢琴音乐的反叛与变异——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研究[J].音乐探索,1998,(04).

[3]俞海南.普罗科菲耶夫音乐语言的继承、革新及他的创作风格[J].音乐研究,1985,(02).

[4]郭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主题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3).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探究电影《彼得与狼》改编的现实原因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