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少华
【摘 要】《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创作于1825年,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中期作品,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音乐分析两方面分析乐曲的第一乐章,探究该乐章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舒伯特;曲式结构;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98-02
舒伯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创作于奥地利加施坦,也称为“加施坦”奏鸣曲。乐曲风格充实,自由而不拘泥于形式,朝气蓬勃,因此舒曼称之为“勇敢的D大调”。
一、曲式结构
二、音乐分析
该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全曲267小节,D大调,4/4拍,速度为Allegro vivace。
(一)呈示部
呈示部(1-94小节),分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部分,整体自身重复一次。
主部(1-16小节)主题强而有力,运用重复和弦表达了舒伯特置身大自然时的愉悦心情。以两拍柱式和弦f的力度开始,4+12平行乐段非方整结构,第一乐句左右手以相同的节奏进行,在D大调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第二乐句转入同主音d小调上陈述,第7小节通过d小调DDⅦ56=F大调DⅦ56/TSⅥ转入关系大调F调。同时旋律声部转入低声部扩充至12小节长度,14小节转回D大调并完满结束。
连接部(17-39小节),由主部同头开始,分9+6+8三部分,前后两部分是主部材料的引申发展,中间为各3小节左右手八度音阶和分解和弦构成,属于主部同头开始甩尾变连接部的形式。第一部分将主部四个八分音符的2个二八节奏与三连音节奏型压缩融为新的方式呈现。和声上加入和声大调降Ⅵ音,同时在24小节使用拿波里降Ⅱ级和弦,丰富调式色彩。材料上以17、18小节为原型通过模进、重复、的手法发展3次。第二部分调性游离在bB大调、d小调、A大调上。第三部分32小节进入A大调主和弦,运用主部1、2小节材料加入三连音节奏发展。35-37小节重复32-34小节一次后进入副部。
副部(40-70小节),与主部形成对比,优美、轻松,犹如在森林中散步。由8+7+16三部分组成,主题性格较为活跃,由四分音符加二八后空节奏型开始,在A大调上陈述,以主属和弦交替进行四小节后,44-47小节加入三连音元素变奏重复一次,以K46-D半终止结束。48小节进入C大调,加入简单的和声,如大自然纯粹的美,简单清新。以f的力度在属持续音、主持续音上分别发展了4小节,并通过TSⅥ重属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在55小节转入A大调。
接下来55-70小节主要运用重复发展的手法,55小节开始如散步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57-58小节是55-56小节的重复,63-70小节是59-62小节高八度重复的基础上运用分裂的手法发展而来,在和声上向bⅡ拿波里和弦离调。68-69小节通过D2-T6阻碍进行扩充至8小节,并于70小节以K46-D结束。副部主要由三连音与附点节奏音型发展构成,与主部节奏音型上有一定的引申关系。
结束部(71-94小节),好像散步时突降的一场阵雨,扰乱了悠闲的心情和散步的节拍。材料上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关系,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4+4,第二部分8+8是第一部分重复的基础上扩充的结果,主要运用重复、模进、分裂手法发展,调性较为复杂。71小节、75小节、79小节、82小节、83小节、84小节、87小节分别转入F大调、A大调、F大调、bE大调、bD大调、C大调、A大调。91-94小节在D大调属音持续上的属七和弦进行了4小节,为呈示部自身重复的进入D大调做好准备。
(二)展开部
展开部(95-162小节),分引入、展开、属准备三个阶段。引入阶段(95-102小节),bB大调,材料源于主部主题,主属和弦交替进行为主,最后以K46-D结束。表达了作曲家的心情由愉悦转变为焦躁。
展开阶段(103-151小节),主部主题材料的展开,主要运用重复、模进手法。113小节起是111-112小节的重复,120小节起是118-119小节的重复,124小节开始是197小节的上二度模进,140-143小节是132小节的连续模进。调性上109小节、117小节、124小节、125小节、132小节、140小节、141小节、142小节、143小节145小节分别转入F大调、bA大调、B大调、b小调、#c小调、 be小调、e小调、f小调、 #f小调、G大调。
属准备阶段(152-162小节),A大调转入D大调结束,和声以主属进行为主,材料以三连音节奏为主发展,156小节加入属持续音,为再现部做好准备。
(三)再现部
再现部的两个主题在D大调再现,变化不大。尾声246小节处是主题材料的重复,与展开部引入部分比较,此处速度加快,表达了作曲家散步后酣畅淋漓的心情。
《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在森林中散步看到河流、树林,听到鸟声、风声、水声,感受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后情感抒发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麦克斯·鲍威尔校订.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